冬季来临,火锅更加受欢迎。时下,一种不开火、不插电,只需要一瓶冷水,就能自热的火锅在“懒人”中间流行起来,但享用这种便捷美食的同时,应格外注意安全问题。前不久,家住山西太原市太榆路的赵女士在尝试自热火锅时,不慎被烫伤,只好到医院就诊。(11月3日《太原晚报》)
对于喜欢吃、讲究吃的吃货们来说,“唯爱和美食不可辜负”;美食不仅可以让人们吃得更有品质,也能够让人们的心情更加愉悦和满足。在冬天享用热气腾腾的火锅,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桩美事。“自热火锅”比在火锅餐厅里消费更加经济实惠,比传统的家用火锅更加方便省事,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不用锅、炊具、餐具和火锅底料、配菜,只需往“自热火锅”的盒子里加些冷水,利用发热包加热即可食用。在一个盛行工具理性的时代里,“自热火锅”极大地减轻了消费者的负担,为“懒人经济”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网红商品”。
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风险社会,如火如荼的“自热火锅”,同样隐伏着危机。“自热火锅”看似神奇,实际上利用的就是发热包和水的化学反应,利用的是“生石灰遇水发热”的化学原理,发热包的材料成本低并且很容易获取。可是,一旦操作不当,“自热火锅”很容易引发烫伤甚至爆炸事件,给消费者带来物质损失和身体、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与伤害。
一旦使用“自热火锅”的过程中发生意外,消费者维权却并不容易。“自热火锅”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尚未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治理轨道——社会规范只是对普遍的失范类型进行了界定与约束,对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一些失范行为尚未覆盖到,从而导致规范无法约束失范行为。“自热火锅”利用了社会规范的模糊地带和弹性空间,让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
虽然“自热火锅”售价不高,但销量却很大,那些受欢迎的商家依然可以“荷包鼓鼓”。自热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导致不少资本都想从中分一杯羹;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不可避免会导致“自热火锅”以及自热食品行业的“野蛮生长”。准入门槛低、缺乏产品标准、缺乏行业规范,“自热火锅”让不少厂商都趋之若鹜,“没有金刚钻,也敢揽瓷器活”。
“自热火锅”没有原罪,却不能任其自弹自唱、孤芳自赏。一方面,要切实提升“自热火锅”的产品质量,强化产品标准,压缩劣质商品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给公共空间使用自热食品戴上“紧箍咒”。只有守卫了食品安全的底线,“自热火锅”的美食才不会被辜负;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是对市场竞争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