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8日0时武汉“解封”,至今已过去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这30天中,这座英雄的城市浴火重生,迎来了自己春天里的“重启”:对外交通有序恢复、公司陆续复工复产、公园景区渐次开放……
然而,回顾“封城”抗疫的那段艰难时光,有这样一的群人值得被我们铭记——武汉志愿者。
每天清晨,戴好口罩、穿上防护衣,为自己的车做好防护隔层,就绪、出发。就这样,作为“武汉志愿者车队”一员的周翔,一坚持就是74个日夜。
周翔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目前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已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三十多个年头。
“虽然我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抗疫在最前线,但我有力气,有交通工具,可以当运输员、联络员,为战胜疫情奉献自己的一份微小力量。”周翔说,加入志愿者车队的审核很快就通过了,那天正好是2月1日,恰逢他父亲60岁生日,“我想,这是送给父亲最好的生日礼物。”
在接下来的74个日夜中,周翔与志愿者车队的队员们不惧风险,接送医护、运送物资,驾车在武汉的大街小巷行驶超过9000公里。他曾为一家医院送过38吨大米,一天20多次接送医护人员。
“志愿者的工作很辛苦,几乎每天都有超过12小时的工作量,但每天遇到的人和事,都让我拥有了坚持下去的决心和信心。”周翔说。
记得那是春节后最冷的几天,武汉下起了雪,周翔照例开着车送医护人员上班。当车辆经过长江大桥时,桥上横风强劲,坐在车里都能感觉到一阵阵的摇晃。此时,整座桥上只有他这一辆车,行驶到桥心,周翔忽然见到一位骑着自行车的中年人。他心想,这个时候能够外出的人,除了志愿者,基本上都是与抗疫相关的工作人员了。
周翔随即放慢车速,并上前问明缘由。原来,这位中年人是湖北省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封城”初期没有公共交通,他每天只能从位于汉阳的家中,骑车8公里前往位于武昌的医院上班。
“我立刻把他送到了单位。他离开时,我无意间从后视镜中看到他默默地对着我的车鞠了一躬,这个瞬间让我终生难忘。”周翔说。
微光也许不起眼,但汇聚在一起便是璀璨星河。后来,周翔又加入了武汉“志愿者联盟”,联盟中既有武汉人,也有在武汉的务工者,还有滞留在武汉的过客,以及从外地专门赶来支援的志愿者。
在志愿者联盟里,周翔的主要角色是仓库管理员,每天参与分类和装卸仓库接收的支援物资。这段“搬砖”生涯让他在两个多月内瘦掉了10余斤,他开玩笑说,“自己减肥成功了”。
同时,周翔也结识了更多让人敬佩的志愿者伙伴。其中就有在武汉开餐厅多年的酒楼方老板。从“封城”开始,方老板便自掏腰包,每天为定点医院提供1000份午餐,虽然酒楼早就暂停营业,但为了让一线医护人员吃上热饭,厨房却一刻也没有停歇。
4月12日,由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开始了二期临床试验。得知这一消息后,周翔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试验志愿者,经过严格的筛选和体检后,他成为了500名志愿者中的一员。
“疫苗是解决新冠肺炎最根本的方法,全国人民都在期待疫苗上市,能有幸成为一名试验志愿者,为社会做一点有用的事情,我觉得很骄傲。”周翔说,4月15日,他怀着期待又兴奋的心情接种了疫苗,义无反顾地成为了一名“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