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民生是新聞托底的題材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19-09-20 03:17

原標題:民生是新聞托底的題材

娛樂搞笑也好,時尚美食也好,這些內容容易成為爆款的傳播題材。雖然這些題材也屬於廣義的民生題材內容,但是,民生的含義絕不只是這些。民生之中具有生命線意義的東西,比如脫貧攻堅,往往並不具有很強的談資特點,但其在公眾生活方面的基礎性意義,那是怎麼估價都不過分的。

值得高興的是,一些媒介已開始把傳播力配置到基礎民生方面來。獨角獸企業斗魚就專門設置了扶貧的直播平台,抖音等短視頻平台上也有了以鄉間勞作為特色的土味文化板塊。當然,這些內容的可觀賞性較強,因為它屬於寓艱辛於愉悅之中的民生資訊形式。

銅板鐵琶與絲弦小唱相得益彰,民生新聞的多樣性是無可限量的。但是就新聞的深度而言,自媒體寫作者絕大部分不是職業新聞人,他們在採訪方面沒有同時進行橫向擴展與縱向深入的客觀條件,因此對他們提出的權威性、公信力的標准,不可能超越其能力。在中國大地上,正在歷史性地涌現民生題材的升級版,這個廣闊的視野裡,呼喚馬克思所說的“需要巨匠和能夠產生巨匠”的新聞人。

顯然,巨匠型的新聞人很難是某一兩個名人了。在這個融媒時代,從採寫到創意,從制作到傳播,單打獨斗式的工作方法盡管還有價值,但是更多的是體現於集體的合作、接力的傳播方式上。因此,我們不必為現在缺少黃遠生式的善於挖、探、鑽式的名記者而嘆息,在廣闊的傳播場域裡,受眾已經不太注意作品的署名是某一個人,而留意於總體新聞人的作為與水平。

作為群體性的巨匠,在很大意義上需要具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即“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站在田埂上找感覺”。中國人的民生處於什麼樣的歷史方位之上,這是新聞要觀察的對象,也是政治要研判的課題,甚至也是國際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因此,巨匠意識客觀上能否成功地植入於新聞人群體,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責任感的轉化能力,特別是在開放型和競爭型的傳播場域之中,話語的價值不僅要受到能否落地的檢驗,也要受到民生的主體——公眾的認可度考驗,它需要有綜合的知識儲備,也需要有高水平的研判與表達能力。

融媒體帶來的信息接收方式變革,也在倒逼新聞人的習慣生產方式。以往記者在新聞中一般不出現,現在不僅在與新聞配套的微紀錄片、H5動畫、VR中經常需要記者出面,而且就是在文字報道中,也適量出現了與事實新聞同步推出的“記者手記”和“新聞微評”。總之,公眾和公眾生活是民生新聞的主體,那麼與之相適應,新聞也要以公眾需要的樣式出現,不管其過往的模式是什麼,都是可以打破和融合的。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