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游向全球餐桌,海南岛成罗非鱼产业母港。
海南省养殖罗非鱼始于1989年。30年后,这条鱼的年生产总量占全省淡水养殖总产量的近九成,18个市县全部加入,是响当当的全岛性产业。
近10年,海南全岛的罗非鱼养殖总量稳定在30万吨左右,产业链年产值30亿元人民币,年出口总额3亿多美元,提供14万人的就业岗位,出口目的地拓展到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
30年来,依靠海南政府的持续扶持,辛勤的海南人民精养这款拥有优质蛋白的“21世纪的鱼”,在岛内先后诞生了中国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基地、中国最大的罗非鱼加工企业,带动了种苗、饲料、捕捞、动保、包装、运输等数十个行业协同发展,形成了高完整度的产业链。
30年来,岛内罗非鱼加工企业的技术工艺不断提升,成为全球工艺标准引领者,先后获得诸多出口国严苛的食品类顶级认证10余项。
30年时间,海南人为游向全球的罗非鱼打上了“海南造”烙印。
水到渠成,海南罗非鱼产业母港派头显现。
走,穿越海岛,一起去看罗非鱼。
罗非鱼养殖遍布海南全岛。海南省罗非鱼品牌建设促进会供图
关注海南罗非鱼之产业篇
吃海鲜,是海南人低调的“炫耀”。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海南是鱼类天然的养殖场。从罗非鱼引入海南,30年过去了,即使对海鲜极挑剔的海南人很少食用罗非鱼,丝毫没有影响罗非鱼成长为海南的“第一鱼”,生产总量占去了海南省淡水养殖总产量的近九成。
不热爱,却投入最大的热情去养殖。
这其中,从一个耐人寻味的起点,叠加台商、浙商、潮汕商人穿梭其间,海南用了30年时间,为游向全球的罗非鱼打上“海南造”的深深烙印。
以一省之名海南为罗非鱼背书
2018年1月,“海南罗非鱼”正式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省份命名的地标产品,代表海南罗非鱼产业已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与认可,站到了行业C位。”两年前,刘荣杰接任海南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后,带队为海南干脆利落地拿下这枚重量级品牌。
这令全国同行好久才回过神来。
茂名,一直享有“罗非鱼之都”的称号。几天前在珠海召开的一个全国水产年度大会上,广东茂名农业系统领导不停地追问海南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秘书长覃学友,“你们是怎么做到的?”“跑得也太快了。”“一定要前往学习。”
海南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秘书长覃学友在罗非鱼行业大会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海南罗非鱼还有更厉害的组合拳。
今年1月,刘荣杰代表协会收到国家商标局的回复:已受理“海南鲷”商标的注册申请。这是协会为海南罗非鱼申请原产地证明商标,如能顺利通过,海南罗非鱼将统一打码“海南鲷”,向外界官宣海南罗非鱼的精养品质与顶级加工工艺。刘荣杰进一步解释:“证明商标用以证明商品出自某原产地,是赋予商品某种特定品质的标志。比如绿色食品就是证明商标。”
刘荣杰是广东潮汕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海南翔泰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翔泰是全国罗非鱼最大的加工企业,是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也是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
2018年,海南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刘荣杰在海南会见美国国家渔业协会会长康德利先生。受访者供图
覃学友退休前,任海南省原海洋与渔业厅市场处处长,罗非鱼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与他的职业生涯同步。覃学友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专业是哲学,却干了一辈子渔业,装了一肚子海南罗非鱼的发展史,跟他熟识的企业家笑称,“海南罗非鱼被覃处长用哲学思维推着在市场上飞奔。”
刘荣杰与覃学友,成为海南水产加工界的最佳搭档。
“海南罗非鱼真是不得了!”覃学友对它了如指掌:海南是中国罗非鱼产量第二高的省份,生产总量占海南省淡水养殖总产量的近九成,近10年的年养殖量都在30万吨以上;其中95%以上成品出口全球五大洲、54个国家与地区,出口总额3亿多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量的近三成。
海南罗非鱼产量不得了,产值更是可观。“如果将上下游产值全部计算在内,从饲料、种苗、养殖、捕捞、加工,到贸易、包装、物流、动保全产业链计算,这是一个年产值超30亿元的产业。按2018年的统计,解决了14万人的就业。”
海南罗非鱼产业年产值达30亿人民币,提供了14万个就业岗位。海南省罗非鱼品牌建设促进会供图
出塘价每斤4元左右的鱼,怎么能产生这么大的价值?
“罗非鱼浑身是宝,海南罗非鱼加工企业的技术,能将每一片鱼鳞都变成‘银子’。”覃学友对全省罗非鱼加工企业了解得最为深入:鱼皮售价比鱼肉还高,9000元一吨,鱼鳞比鱼皮还要贵,这些都是制作胶原蛋白上好的原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物制药领域。
靠好山好水产业持续发展30年
海南人喜食海鱼,淡水鱼在海南市场认可度并不高。看似矛盾的产销环境,罗非鱼是如何“养肥”的呢?
在覃学友看来,浙商带头,政府扶持,国际市场需求加大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罗非鱼其实是一种越南鱼。”我国1956年从越南引入,上世纪80年代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
“罗非鱼没有胃只有肠,特别能吃,不挑食,适应力很强,因为它的优质蛋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21世纪的鱼’。它生活于淡水中,最适合的水温为28℃至30℃。罗非鱼这样的习性,天生适合在海南岛生长。罗非鱼在海南岛外地区每年只能养殖一造,而在海南能做到两年三造。”造是渔业养殖术语,相当于季,养一造用时6至8个月。
海南罗非鱼养殖从1989年前后开始,浙江丽水、仙居、缙云一批在海南养鸭的浙商,率先投入到罗非鱼养殖中,代表人物是位于文昌的勤富养殖场创办人周勤富。
这种带有投资性质的经营模式逐利性更强,浙商摒弃鱼鸭混养,改为单品精养,很快成为海南罗非鱼养殖业的主力军,“这是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海南罗非鱼产业分工精细,专业捕捞工人为大型养殖基地提供服务。海南省罗非鱼品牌建设促进会供图
2000年前后,海南省政府鼓励挖塘精养罗非鱼。“我记得当时挖一口塘政府补贴100元”,覃学友认为,政府出手力度很大,罗非鱼的养殖面积与产量迅速扩大。至2003年,随着优良苗种的支持、饲料与加工厂建设的跟进,以及来自浙商雄厚资金的注入,使得海南罗非鱼产业获得快速发展。2006年,海南罗非鱼产业发展达到高峰,处于爆发性增长阶段,也是产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全球市场助推了海南罗非鱼产业的迅猛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欧美国家习惯消费的传统野生渔业资源衰退,国际流通商开始大量采购中国罗非鱼,替代海里的鳕鱼,成为西方人餐桌上“白肉鱼”的原料。这一需求迅速拉动中国罗非鱼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一批深入罗非鱼产业多年的台商捕捉到商机,迈入海南市场。他们带来了大批订单,也带来了先进的加工工艺。当时,海南在国内市场,因海峡阻隔,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成本劣势,遂利用这一时机迅速转投国际市场,加工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其中,鱼片加工能力迅猛提升。
“20年前,我到海南的加工企业,眼看着十几名工人,一天杀不完100斤罗非鱼。随着国际订单涌入,计件挣银子巨大的诱惑力,工人们很快练就单人每月加工4000斤罗非鱼的快刀技术。”海南罗非鱼品牌建设促进会秘书长韩雪峰对当年的一幕感慨不已。
2008年金融危机给以出口为主的海南罗非鱼产业造成冲击,海南省立即出台一大波扶持政策,贴息贷款、出口奖励、补助养殖户与龙头企业,共拿出8000万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自那以后,海南罗非鱼企业一直顺风顺水发展到今天。”覃学友将这个阶段,定义为产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他看来,行业早期较低的技术和资金门槛,改革开放背景下鼓励出口的政策形势,都推动了中国罗非鱼产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一个个行业神话和致富奇迹。
凭过硬品质全球认证拿到手软
“国际订单没那么好拿,订单那头的商人要求严苛。”韩雪峰进入协会之前,曾任一家罗非鱼加工企业的高管,那时候,他经常带着工人连夜按订单要求返工。美国订单与中东订单要求不一样,以色列人与欧洲人对鱼片外形的要求完全不同。为了满足客户要求,海南罗非鱼养殖与加工企业依照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管理和产品标准,“不断改良,有些倒逼自己成长的味道。”
韩雪峰以美国市场需要的最佳水产养殖规范(BAP)标准为例,向南海网记者详细介绍: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共有205个机构获得BAP认证,其中海南罗非鱼相关机构超过50个。此外,海南的22家罗非鱼加工、生产企业还获得了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欧洲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标准认证(ASC)、英国零售商协会认证(BRC)、美国HACCP认证、欧洲全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中东部分国家的认证,得到全球市场广泛认可。
美国的HACCP认证特别严苛,它是鉴别、评价和控制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的一种体系。没有这个认证,是无法进入美国市场的。
截至2017年,海南罗非鱼已出口亚洲、美洲、非洲、欧洲共54个国家与地区,想进入这么多国家,品质必须绝对一流。获得国际认证正成为海南罗非鱼企业越来越常见的现象。“拿不同国家的认证,咱海南企业绝对拿到手软!”韩雪峰是北京人,说话京韵十足,关于海南罗非鱼品质的段子,张口就来,如数家珍:
“ASC与BAP认证是国外主要市场的准入要求,海南罗非鱼行业很早就依据这些国际认证来改良产业,并先后在加工、饲料、种苗、养殖等环节获得认证。其中,已获得ASC认证的4家我国养殖场中,3家来自海南。在不同环节获得BAP认证的海南企业更是多达31家,占我国罗非鱼产业中获得该认证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
浸润行业30多年,刘荣杰总结海南罗非鱼产业,得益于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海南省20多年持续支持鼓励下,凭借全球对这款第三大国际贸易水产品的需求量,已建立起完善的罗非鱼生产、加工产业链,成为海南出口创汇的名片,有效地支撑地方经济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