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几乎被砍光的山头,如今已是百姓的“绿色银行”。
4月20日,都匀市毛尖镇平阳村,蓝天白云下,上万亩毛尖茶园顺着山势铺陈开来,放眼望去,满眼皆是一片绿。
坐在自己开办的一品茗山庄里,喝着清香的都匀毛尖茶,看着美丽的茶山,坪阳村村民、一品茗茶业董事长许绍龙感慨万千:“自从发展茶业以来,村里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你看,现在山上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茶树,这在20多年前是看不到的,因为树基本都被砍光了。”坪阳村村主任孙荣新指着远处的茶山,与许绍龙等一道和记者讲起了坪阳村的故事。
“为什么砍树?”
“穷!”孙荣新答得干脆,但一脸无奈,“坪阳村海拔1300多米,常年云雾缭绕,日照少,加上山高水冷,田地农作物产量很低。一亩水田只能产300斤水稻,都顾不住一家人的嘴巴。”
“田地产量不高,加上交通闭塞、观念传统,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山上的树林。那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砍树烧炭卖炭。”许绍龙回忆,“一到赶场天,出村的小路上,挑炭去卖的人排成长队。”
因为常年累月地砍树,坪阳村周边山上的树木一年比一年稀疏,而村民们的生活也还是在原地踏步。
改变始于2003年。这一年,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
“国家政策好,不仅免费发茶种,有农技人员手把手教我们种茶,还有每亩1500元的补助,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坪阳村总阳民族村寨组长陆永银告诉记者,当时,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支持下,村里5万亩荒坡和玉米地陆续种上了茶苗。
荒山种茶只是第一步。随着茶园面积的扩大,坪阳村陆陆续续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种茶合作社和茶叶企业,茶业发展也从最开始的“小、弱、散”逐步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孙荣新掰着手指头细细数道:目前,全村茶园总面积3万亩,可采茶园面积1万余亩,共有茶叶企业(合作社)26家,茶叶年产量达25吨,产值达4000万元。“最初,大家种茶只是为了‘挣点盐巴钱’,如今,茶叶已经变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家家户户挣钱都靠它。”
得益于上万亩毛尖茶园,坪阳村的旅游业也跟着发展起来。
2015年以来,当地加大了对毛尖茶核心区坪阳村“路、园、景”三个方面的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说起乡村旅游的话题,86岁的村民许昌全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路好了、水好了、到处都是花花草草,政府还打造了总阳民族村寨,完善了垃圾清运、污水处理,寨子就像花园一样漂亮,游客咋个不爱来嘛。”
许昌全的话不假。到了午饭时分,就在一品茗山庄里,前来吃饭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些游客都是来逛茶山、采茶、吃农家饭的,我们周末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300来人呢。”直到下午3点,给最后一桌客人上完菜,许绍龙和员工们才得午饭吃。
山头绿了,游客来了,老百姓最受益。孙荣新说:“我们村里的旅游产业大着呢,光是一品茗山庄每年就能带动农户销售农产品、提供旅游服务,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
“是嘛!还是种茶好。”许昌全接过话茬,“新中国成立70年,共产党带着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以前寨子山高路远,大家种地吃不饱饭,还要上山挖野菜填肚皮;现在,不少农户守着茶园,一年就能收入好几十万,吃穿不愁。”
“除了吃穿不愁,最重要的是我们这里的山又绿了,多好!”说起种茶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许绍龙的声音都响亮了起来。
晚上10时许,记者跟着三三两两的游人沿着水泥路走进总阳寨,沁人心脾的毛尖茶香扑鼻而来,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他们,在炒制毛尖茶,也在创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