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NO.975-印度烧秸秆
作者:酸奶没泡沫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生菜
印度是全球雾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PM2.5最严重的前十二个城市中,印度城市包揽了11个。每年秋冬季,一些印度城市的环境可以直接用来拍世界末日题材的科幻大片。
前二十名,印度占十三个,中国保定上榜,第十九
(来自wikipedia)
据印媒报道,除秋冬季节污染物难以扩散等自然原因,导致印度城市雾霾严重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是城市自身的汽车尾气排放、各种建筑工程密集、人口密度大,另一方面是城市周边乡村地区焚烧秸秆等废物造成的污染物扩散。
新德里全年的PM2.5,一到冬天真是可怕
(来自wikipedia)
没错,烧秸秆这个困扰了我国很久的问题,在印度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年给印度带来的损失超过300亿美元。
烧秸秆是什么情况
虽然已经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但印度工业化程度总体水平仍比较低,农业占了生产的主导地位,农产品废物的处理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重点问题,比如广泛存在的焚烧秸秆现象。新德里西北方向不远的旁遮普和哈里亚纳就是典型的例子。
印度北方的旁遮普和哈里亚纳
与全印度的土地持有规模整体下降相比,旁遮普和哈里亚纳两个农业大省的人均土地持有规模多年来是在增加的。
2011年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旁遮普省的平均土地持有规模从1970-1971年的2.89公顷(7.1英亩)上升到2010-2011年的3.77公顷(9.3英亩),哈里亚纳的面积为2.25公顷(5.5英亩),都远高于1.5公顷的全国平均水平。
旁遮普乡村人口的集中程度
在印度是比较高的了
这意味着这里的农民有更大的土地可以“肆意发挥”。据统计,这两个州每年分别产生220万吨和65万吨秸秆,但选择它们烧掉确是农民不得已而为之的。
原因总结
本来由于秋收前的水稻种植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水,所以中央和各地政府会限制水稻的种植。但旁遮普和哈里亚纳的农民们还是想出了办法,往往会在季风到达印度北部的6月中旬开始种水稻,以借充沛降水增加水稻产量。
印度旁遮普是边境省份
隔壁就是巴基斯坦-旁遮普省
双方为了水资源也是争得挺凶的
量多是好事,但收割后的产生的秸秆也相应增多了。旁遮普和哈里亚纳农业机械化程度已得到快速提升,基本不再采用手工收割,而是用收割机来大规模收割,这样就会在田里留下无数6-10厘米的秸秆。
按照当地农民的操作,秋收之后要赶紧准备秋播,让亩产能上去。那秸秆就成问题了,他们能想到的最简单粗暴直接高效的方法就是一把火烧个精光。
省事儿且污染
据估计,在旁遮普6-10月约生成的4000万吨秸秆中,大约85-90%会于10月到次年3月的秋冬季节直接在田间被烧毁。在旁边的哈里亚纳邦,水稻秸秆焚烧也存在,但规模略小。
下图分别为2017年10月15日和2018年10月15日旁遮普和哈里亚纳邦的秸秆焚烧情况。
2017年10月15
2018年10月15
印度民众是如何烧秸秆的
减轻归减轻,据民众实际体验,去年10月15日前后,新德里的空气质量和往年一样已经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媒体自然而然地将目光移到了旁遮普和哈里亚纳。
当地官员表示,入秋以来截至10月14日,旁遮普已发生超过330起秸秆焚烧事件,哈里亚纳701起。
数据是如何统计出来的并不知晓,不过据记者实地走访,一个完整的烧秸秆步骤通常是这样的:
秋收季节到来后,收割机会卖力地收粮食,证明农民们数个月的辛劳有了丰厚的回报。
历经一轮收割,剩下的大片农田已经是这副光景:
半长不短但整整齐齐的茬茬看起来就很“扎心”,农民们是不会放任它们破坏自己接下来的播种意图的。
于是有的农民会亲自下地,收割一些废弃稻茬,再亲自把它们运往一个地点集中焚烧掉:
更多情况下,面对这一望无际的茬茬地,农民们是没那个耐心一次次把它们搬运到焚烧地点的,于是就索性用星星之火去“燎原”了。
这招的效果稳平快准狠,顷刻间,恼人的秸秆茬茬就荡然无存,留下一片黑漆漆的待处理土地。
但每块地、每根秆有它的脾气,有时候也不是一次性能解决的,烧不干净的话就变成了这样:
最后再耗费一些人力处理下,土地就完全是可以再次播种的样子了:
在此焚烧的过程中,有时还会有很多“农民领导”们举着小黄旗视察走访,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
总体来说对农民而言,烧秸秆一时爽,但一直烧可并不是一直爽了,副作用常常见诸报端,除污染当地空气乃至首都外,对民众健康也是有不良影响的:
烧秸秆影响旁遮普省84%人民健康
还有心血管博士专家展示了生活在秸秆燃烧重污染区和普通区的一位民众的肺:
Naresh Trehan博士提供的肺部对比
左边来自喜马偕尔邦
右边来自新德里
不过这些对当地人来说都是小事,53岁的旁遮普农民Jaswant Singh看着新德里西北部140英里的Maulviwala农田冒着的烟,表示打算在未来几天内把自己七个半英亩地的秸秆都给烧了。
其实不止处理秸秆会用土法,印度农民们也把牛粪当成燃料直接焚烧了(农耕文明果然很多点都相通啊)。
先把牛粪处理下做成棒棒形状:
最后和木柴一并当做燃料怼进火炉里去。
牛粪里有大量未消化的草料树皮纤维,其实跟烧秸秆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还会因为死亡细胞里的硫燃烧带出一些硫化物,这比单纯的二氧化碳和颗粒物更加厉害。
屡禁不止的背后
燃烧秸秆危害大大,禁止是一定要禁止的,就算禁止不了也要表明一个禁止的态度。
在表态方面,印度政府早在1981年的《航空法》和1973年的《刑事诉讼法》等法案中就申明,将农作物残滓燃烧属于违法行为,对任何违规的农民都将予以处罚,执法层具体到了村级和街区级行政官员。
面对印度政府的雄心
砖家至今还是表示怀疑
此外,印度政府还加强了遥感技术、卫星图像的利用来检测和预防燃烧秸秆行为 ,并布置由地方官员组成的小组 、分区治安法官、村级工作人员来监测、阻止燃烧秸秆行为的发生。
在提高公众意识上,印度政府也在通过各种印刷媒体,电视节目和广播广告等途径不断强调燃烧作物残茬对健康的影响,比如科普燃烧秸秆可产生极高水平的有毒微粒等。
一系列努力也是有效果的,如上文中所言18年的焚烧情况就比前两年要轻。但尽管如此,秸秆焚烧还是无法完全禁绝。
确实比之前好很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明着没法烧,农民就在自家院子躲着烧;白天不能烧,那就晚上闷着烧。这种烧法除非用红外监测仪,否则无法检测出来。但闷着烧秸秆造成的污染比明火烧大得多,一方面是因为低温燃烧会产生大量没有被烧掉的焦油烟气;另一方面,闷着烧的话烟气的温度较低,污染物难以扩散。
其实秸秆并不是只有烧掉才能处理,比较环境友好的处理方法比比皆是。比如用秸秆制备饲料:既可用作牲畜饲料,牲畜食用消化后排出粪便,粪便又可用于制备沼气;而剩余的沼渣可以用作农作物的肥料。一物三用,从生态和经济价值的角度看,这是最优的方法。
其次还可以用秸秆发酵来制备沼气、直接在农田里沤肥、打捆后直接作当做燃料或制成生物质颗粒使用,甚至用来生产板材。
不过这些方法在当地有实际的落地困难。先是收集、压缩、打捆秸秆会耗费大量时间以及占用大量土地面积,再者需要购置大量的处理设备,又是一笔巨大花费,在没解决好资金来源的问题下很少有农民会高尚到自己出钱解决问题。
一些用以处理秸秆的机器
多是价格不菲
“如果政府给我足够的钱,我今天就可以停止烧秸秆”。32岁的Shabaz Singh表示,他在旁遮普的Maulviwala种了25亩的水稻和小麦。
这样看来,最大的问题还是钱。找好了发力点,政府就应该更有所作为了。除帮助农民建立废弃农作物燃烧市场、生物能利用项目等基础设施之外,给农民提供更慷慨、更大范围的补贴应该是最硬核有效的方法。
不过这笔预算很显然不是印度最需要花钱的地方,环保什么的,还可以再等一等……
参考资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ubble_burning
[2]https://www.nytimes.com/2016/11/03/world/asia/farmers-unchecked-crop-burning-fuels-indias-air-pollution.html
[3]https://www.downtoearth.org.in/news/air/crop-burning-punjab-haryana-s-killer-fields-55960
[4]https://www.hindustantimes.com/delhi-news/delhi-s-pollution-nightmare-crop-burning-in-nearby-states-begins/story-djXJY8W0Ugzm8dgsxmbN0K.html
[5]https://www.sydneytoday.com/content-50000640747
[6]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life-style/health-fitness/health-news/top-8-main-causes-for-air-pollution-in-delhi/articleshow/61626744.cms
[7]https://www.indiatoday.in/india/story/delhi-air-pollution-stubble-burning-tracker-october-17-1369641-2018-10-17
[8]https://www.hindustantimes.com/india-news/why-stubble-burning-in-haryana-and-punjab-has-intensified-in-last-10-years/story-cZG40Ey3gHIZKbtS7LjpRN.html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