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哪(左)、文友三这对新老农民组合将一片荒地变成了黄桃林,打造了“淑一黄桃”品牌。 记者 朱华 摄
“今年黄桃长势好,销售额预计可以突破百万元了!”40多岁的李哪和62岁的文友三站在望城区白箬铺镇淑一村的田埂上,眼看着300余亩黄桃树摊开了片片叶子,在春雨中摇曳生长,一颗颗小桃子争先恐后从枝丫背后冒了头,笑得合不拢嘴。正是这对新老农民组合,将一片荒地变成了黄桃林,领着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
挫折 桃树开花不结果,哥俩傻了眼
“6月黄桃就可以上市了,去年产出黄桃5万多斤,毛收入60多万元,平均每株树产四五十斤,今年每株可以达到八十斤!”一边察看生长情况,一边修剪多余枝丫,李哪自信满满。种植黄桃7年,历经开花不结果、结果不成熟等多重挫折,已经让这个爱唱爱跳的演艺爱好者变成地道的黄桃种植专业户。
合村之前这里原名桃林村,但几十年来并无桃树。2012年,李哪看到市面上卖到30多元一公斤的黄桃后动了心,与勤劳的文友三一合计,决定种黄桃。他们把110户贫困户组织起来,每户投入近3亩地,成立长沙市左邻右舍种植专业合作社。两人从炎陵买来树苗,在荒地上挖坑、栽苗、施肥,栽下黄桃树,种下一片希望。
然而,不同地点不同气候,照搬经验是行不通的。三年后,到了桃树开花结果的时机,眼看着村前村后的灼灼桃花,大家充满期待,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桃树却只开花不结果。“贫困户都问,说好的桃子呢?我们没日没夜地做事,却没为大家赚到一分钱。”文友三说,当初自己心里沉甸甸的。两人再次奔赴炎陵等地取经,辛辛苦苦又一年,终于挂果了,“没想到距离采摘只有20天的时候,一夜之间80%的黄桃都掉了,掉得满地都是!”
未来怎么办?田埂上,哥俩猛抽烟,沉默不语良久,最后决定:“我们一定要种出来!”哥俩四处拜请名师专家、反复摸索,找到了合适的种植方法,通过降低氮肥使用量、大幅度控枝等方式,终于在第五年让又大又甜的黄桃挂满了枝头。
收获 一周赚了五千多元,贫困户笑了
“‘树果平衡’很重要。我们这里温度高,雨水多,要想办法控制树的生长速度,需要大量剪枝;还有这么多小桃子,得摘掉八九成,才能保证黄桃长得又大又甜,莫舍不得。”桃林中,李哪嘴不停手不歇。
通过科学的控肥和控枝,低海拔气温高、光照时间长的劣势就转化为锦绣黄桃种植的优势,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也提高了黄桃的产量和口感。李哪说,炎陵黄桃出品甜度要求达到12度,而淑一村黄桃的甜度达到了16~17度!
好品质带来的是好效益。新式农民李哪采取线上线下“两条腿”销售,并推广订单式采摘,邀请《一家老小向前冲》演员李小嘉、湖南花鼓戏一级演员刘赵黔为他们免费代言,高达32元一公斤的淑一黄桃连续两年出现供不应求的火热场面。
“基地让我们销售黄桃,每斤可以赚五六元的差价,去年在路边摆摊,一周就赚了五千多元呢,另外还能在基地打零工赚钱。”贫困户李凯夫妇在基地帮扶下种植了黄桃,今年挂果了。
“只要是愿意摆摊的贫困户,我们全部是低价供货,还免费提供摆摊工具,卖不完的也可以退回来,没有任何风险。”李哪说,基地还长期聘请了20余户贫困户,农忙时按照100~300元每天的工资结算,还与他们签署协议、结对帮扶,送桃树苗、辣椒苗等,无偿上门指导种植,“现在村里有一百多农户跟着种黄桃了,只要他们能种出合格的黄桃,我们全部包销。”
自家富裕了,还要带动更多人富起来。这两年,李哪和文友三参加了望城区志愿帮扶队,远赴500公里之外的龙山县洗车河镇开展技术扶贫,帮助当地村民种植黄桃。李哪还计划打造一个农产品推广团队,为农户和电商、卖场牵线搭桥,去年他成功帮助麻阳种植户销售了45万公斤的冰糖橙。(记者 朱华)
民坊评弹
精准帮扶,斩断穷根
有些特色农产品,要么生产不出来,要么有东西卖不出去,在奋力脱贫致富的路上,这是一个困扰不少农村贫困户的难题。从生产技术到产品销售,再到销售场地提供、人员聘请,来自望城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幅新老农民组合照,为这一难题的破解给出了生动的答案。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个大课题。解读这幅组合照,一个鲜明的启示是:村帮村、户帮户,就有共同致富的艳阳天。不过,要把这个“帮”字文章写好,也需要运用智慧。在笔者看来,最根本的就是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要分析好贫困原因,弄清贫困类型,真正做到因人因地施策。
脱贫攻坚,“精准”是最有力的法宝。当前正处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让更多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双手,走上脱贫致富路,望城区的这一互帮互助经验彰显了鲜明的“精准”意蕴,值得借鉴和推广,也期待各地在此基础上能有更多的创新。比如授人以渔的技能培训,增强造血功能、内生动力的产业发展……如此,曾经的那些穷根就一定能被斩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