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你不敢理直气壮地教育孩子? 泷泽秀明铃木亚美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19-07-28 10:30

一位妈妈对我说:“女儿如果犯了错误,比如写错字,我只要一指出来她就闹脾气。为了照顾她的自尊心,我们从没有使用过强硬的口气,还对她说‘错了没关系,慢慢来就好’。也没有特别要求她什么,但她仍然接受不了。我不明白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

我问她:“你们是否总怕孩子不开心或心里有阴影,所以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总是不能坚持原则?在与孩子的相持过程中总是处于弱势?”

她说:“嗯,确实是这样。”

 

与父母绝对权威的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现在孩子心理健康的受关注程度远远高于以往。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于人性的尊重逐渐影响到了家庭,另一方面,一些孩子因心理问题演变的悲剧对父母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可是这样的小心翼翼并没有缓解父母的焦虑,他们反而常常困惑于: 为什么自己越关注孩子的情绪、越呵护他的内心感受,他的心理反而越脆弱?比如动不动就哭、很容易发脾气、做错了事就怪别人、甚至轻易地说出离家出走或者自杀的话……

“矫枉过正”的意思是想把弯的东西扳正,却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这种情况在家庭教育中很常见。有些人因为对父母的养育方式耿耿于怀,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中,可能会走到另一个极端。

就像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问题。以前的家庭孩子多、生活负担重,再加上缺乏家庭教育知识,父母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于是孩子常常感到委屈、郁闷、有苦无处诉。

当他们大成人并且为人父母后,不希望孩子再次体验自己曾经的痛苦,再加上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观察孩子的神态、琢磨孩子的心思,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了与父辈截然不同的方式。

因为担心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于是即使明知应该纠正错误或给予处罚,但只要孩子表现抵触就会立刻缓和语气,甚至停止管教; 因为担心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即使明知应该培养好习惯,但只要孩子不愿配合就会暂缓要求或放弃执行。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每天都开开心心,父母却越来越困惑:“我们小时候总是挨骂,可是心理承受能力强;现在我们总看孩子的脸色,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反而弱。”

今天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越来越少了,这确实是尊重人格与人性的进步,绝对不能倒退。但现状也的确引人反思: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是否也不利于他心理的健康发展?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既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又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明确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

 

前几天一位妈妈焦急地向我寻求帮助,原因是她的儿子不爱上学,也不爱回家。在我的询问和点拨下她终于意识到:这是由于他们夫妻只求孩子好好学习,却从不让他做家务,即使自己生病也不让孩子照顾,以至于孩子对自己、对家庭都没有责任心。

这对夫妻还有一个女儿,虽然已经上了研究生,可是也很少与父母交流,更不会关心父母的身体和家庭的状况。他们私下时常感叹:“我们怎么生了这两个‘白眼狼’!”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并且只要肯写作业、上补习班,只要成绩好,父母就会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整日从头到脚地伺候也心甘情愿,甚至对人不礼貌、爱嫉妒、急功近利这些问题也被认为可以理解和接受。

如果单纯强调或过分夸大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孩子必然会出现人格和人性的缺失。这些隐患或早或晚会以不同形式体现在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比如学习动力、学习毅力、与人交往能力、责任心、意志力、团队精神、善良与感恩、正直与诚信……

但如果父母能够更看重个性塑造和习惯培养,这些非智力因素反而会弥补智力方面的不足,并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父母关注什么、坚持什么,孩子就会朝那个方向发展。 父母忽视什么、放弃什么,孩子的发展就与会之背道而驰。

明确了这一点,父母就会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给孩子更大的弹性和发展空间,而在哪些方面无论孩子怎样抵触都绝对不能让步和退缩。

 

帮助孩子建立心理预期

 

前面那位妈妈对我说:“我家里条件并不富裕,但我每天给儿子20元零用钱。他不爱收拾房间,我帮他打扫,还每天做好饭等他回家吃。他说想换专业,我去找老师。他说想换学校,我去找学校。

我对他没有别的要求,只要他愿意回家,我什么都可以帮他做!”

 

今天,很多父母都认为应该给予孩子尊重,所以他们会尽力去体察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想法。 但是这种长时间单方面的努力只会成为“迎合”。如果父母没有把互相尊重的理念灌输给孩子,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利用并固化这种关系,最终使亲子关系失衡。

父母尊重孩子,也应该要求孩子尊重自己;父母体察和理解孩子,也应该要求孩子体察和理解自己。因此父母生病的时候应该让孩子照顾,父母疲劳的时候应该让孩子分担家务,父母伤心的时候应该让孩子宽慰,父母生气的时候应该让孩子纾解。

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孩子体味到细腻的情感,还会懂得生活中除了满足与快乐还有不顺利与不如意。 这样的训练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对未来产生不同的心理预期, 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合情合理并且和颜悦色,孩子就绝对不会因为父母坚决的态度而产生心理创伤。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虽然小孩子分不清是非,但他们会根据父母的神情和行为对事态的发展做出预期。所以如果父母轻易放弃,他们就会得寸进尺;如果父母坚持原则,他们就只好偃旗息鼓。

因此,只 要父母传达给孩子的信息一致、准确,而不是前后矛盾或来回摇摆,孩子就会根据父母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父母教育的目的。

有人问: “教育孩子时怎样做到抓大放小?”我想只要明确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就可以知道什么该“抓”什么该“放”。

只要能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心理预期,就既敢“抓”也敢“放”,而不必瞻前顾后或畏首畏尾。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