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处长冯其红介绍,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是国家首批优先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环保、交通能源、城市管理、现代物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石油石化行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数据采集、远程监控、安全生产、物流管理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人才需求。
自2014年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创造性地实施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定制化”“个性化”的教育,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当时我们自有的师资大多来自计算机、电子、网络、通信等专业,而没有系统的物联网专业背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联网工程系主任刘新平回忆2014年办学之初,专业面临着师资不足、实验室匮乏、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等困难。
为解决物联网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困难,学校加强与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拓展办学空间,逐渐形成了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先后和浪潮集团、微分电子、积成电子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和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等高校开展校际合作,还加入全国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资源共享联盟、中国物联网人才培养众创联盟等机构。
通过产学研结合、国内外高校合作以及加入共享联盟,学校不仅为专业“借用”了大量的技术大拿、资深专家和专业教授,还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资源和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有了这些师资和学习资源的支撑,该专业首届毕业生在校期间,100%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获省级以上奖励40余项。
“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能够突破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科教结合等模式,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同育人联盟,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刘新平说。
“学校学习资源多元,老师们行业背景交叉融合,工程实践能力强,现场经验丰富,对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帮助很大。”该专业2018届毕业生董方旭,现就职于海尔集团,主要负责海尔智慧园区人脸识别方面的项目。
“董方旭适应快、学习能力强,已经能够处理一些跨部门、跨专业的技术问题和合作,前一段时间,他还牵头和6家公司开展了一项合作。”海尔集团智慧园区IT总监孟宪鹏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给予高度评价。此外,孟宪鹏希望,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能够在物联网多设备联调、数据互通、不同环境实操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教学。
据了解,201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联网工程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50%出国或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继续深造,50%进入知名IT企业就业,实现100%高质量深造或就业。该专业所在的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宫法明表示,物联网工程专业将进一步面向社会发展需求,逐渐调整课程设置,在输送更多优秀毕业生的同时,通过技术研发、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