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中午时分,悠扬的音乐在上虞百官小学金渔湾校区校园里回荡,操场边新布置的孝德长廊里,翰墨飘香,参加“千人共写一‘孝’”现场书法比赛的孩子们,正在挥毫泼墨。洁白的宣纸上,跃然出现一个个风格各异、满蕴情感的“孝”字。
这是百官小学“孝文化节”中一个活动的场景。今秋开学初,学校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发起了“千人共写一‘孝’”的活动倡议,现在,许多同学和家长书写的“孝”字,将和其他入选的作品一起悬挂在孝德长廊的两侧。
把孝德教育融入办学理念,百官小学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孝德资源,通过多种载体,把爱的种子撒进孩子们心里。
每周都有孝德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一年级(1)班的课堂里,孩子们稚嫩的念书声渐歇,班主任吴彤宇走下讲台,把纸板卡片发到每个学生手里:“接下来,我们要制作一张感恩卡,在这张卡片上,大家可以写一句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这是百官小学每周都有的“孝德教育课”。在这个课堂里,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读孝德故事,出孝德小报,演孝德节目,比孝德技能。
孝德教育的基础在学校,着力点在课堂。百官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经建美和她的同事们对此早有共识:“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战场,课程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1997年,百官小学在上虞市率先启动了孝德教育。
上虞素有崇孝之乡的美誉,流传在民间的孝行故事不胜枚举。可不可以把他们带进课堂,成为教学中最生动的素材?自己动手编教材的灵感自此而来。
李可苹老师仍然记得那些编写孝德教材的日子:“白天上课,晚上就在办公室里找材料,选择适合孩子们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例子编写小故事。”2005年,自行开发、共分三册的《孝德教育》问世,出现在上虞全市各小学课堂里。今年,教材修订版已通过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即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
学做家务学会爱
今年重阳节,当孙子蒋灏第一次端着满满的一盆洗脚水摇摇晃晃走到自己跟前,坐在沙发上的奶奶禁不住眼眶红了:“明明才上一年级,却像个大人了。”
在百官小学,孝德教育并不仅仅是在课堂里说的,更是在课堂外做的。“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个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经校长告诉记者,为使“孝敬课”上习得的“孝德”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孝行”,学校精心组织开展各种孝德教育活动,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孝行评价表”,是联系家长和学校的桥梁。在家耍脾气了吗?关心体贴父母了吗?做了哪些家务?每周,孩子们在家里的表现都会通过这张表格反馈到老师手中。
“四节两日”,指的是学生父母的生日、每周日和“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在这6个学校指定的孝敬日里,每位学生都至少用一课时的时间,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加打扫楼道、庭院等公益活动,向父母、长辈献一份孝心和爱意。
更多的惊喜不时出现在生活中。学生罗璟的爸爸因工作繁忙中午不方便回家,于是她当起了便当快递员;学生陈瑜的妈妈被大雨困在单位,她拿起雨伞冲进了雨中……“孩子们做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能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爱。”老师王丽说。
凝聚小孝成大爱
孝德教育的本质在于爱,如何把小孝凝聚成大爱?百官小学的答案在于“孝心献父母,爱心报社会,忠心效祖国”。简而言之一句话,引导孩子们学会回报社会。
孤寡老人章振宇最近一下子多了7个小伙伴。他们每周来到老人家里,打扫卫生,表演节目。“平日里怪寂寞的,就盼着周末他们来!”老人乐呵呵地说。
在社区,总能看见雏鹰假日小队队员的身影,他们不但走进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用自己一颗颗真挚的童心为老人们带去温暖,更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社区大扫除,他们干得热火朝天;社区文艺活动,他们各显身手,用自己的艺术特长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他们还是社区文明巡逻员,为社区文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越来越多的师生主动参与到社区公益活动中,“回报社会,奉献爱心”,已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至今,百官小学已涌现了浙江省“十大感动少年”顾诗元、市“十佳英才少年”车佳禾,市“十佳孝星”王偲婕、竹箐、陈敏,“才华少年”钱雨彤等标兵。
爱的花朵,已在每一个孩子的生活中含苞欲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