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的豆豆妈妈欣慰地告诉我,豆豆突然长大了。从前不爱整理东西的他,在妈妈的引导下,独立把所有玩过的积木都装回了箱子里,并且坚持了下去。
妈妈认为,豆豆行为的变化,与她坚持引导豆豆参与家务劳动分不开。
豆豆妈妈是80后,有个10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因为老人身体不好,所以豆豆生下来她就自己带,连平时买菜也带着他。因为要拎菜,妈妈就鼓励刚会走路的豆豆跟着她从菜场市走回家。菜买回来,豆豆帮着妈妈一起剥豌豆、剥茭白等。慢慢地,不论菜有多少,豆豆都会帮忙一起择完才歇手。妈妈回忆,豆豆收拾玩具时的那股韧劲儿,应该就是在一次次坚持完成择菜的过程中熏陶出来的。通过择菜,豆豆明白了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做完一件事才能做下一件事。
豆豆妈妈告诉我,她在鼓励豆豆做家务时,每次都带着非常愉悦的心情,传递给豆豆正能量——做家务是光荣的、有成就的,小朋友做家务是长大的表现。这样一来,豆豆对家务劳动就产生了认可,即便碰上比较麻烦的事或持久的劳动,他也能保持较好的情绪。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让孩子做家务是帮助孩子成长的良机,豆豆妈妈的做法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倡议,让教育回归生活,把游戏还给孩子,让孩子置身于快乐的生活和游戏中。我们不妨运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欣然参与家务劳动,自觉成长。
家务劳动渗透在角色游戏中
每次玩积木后,整理是最麻烦的事,因为整理过程并不像玩积木那样有趣,因此很多孩子都会选择逃避。为了让幼儿参与类似的整理劳动,家庭成员可以开展“搬运队员与收购员”游戏。孩子戴上头盔,系上皮带,把自己打扮成搬运队员,开着一辆搬运车,开始收集各种玩具,然后交给收购员(妈妈)处理。在收集中,收购员可以故意说,现在专门收购圆形玩具,下一次收购方形玩具。孩子借着有趣的游戏完成了玩具整理工作,慢慢地,他就会产生整理东西的兴趣。同样,整理书房、整理垃圾、收拾碗筷等,都可以参考此游戏形式。
娃娃家游戏也是好办法。家长和孩子进行娃娃家游戏,利用请客做饭的过程与孩子玩做家务游戏。孩子一起参与买菜、择菜、洗菜、淘米、煮饭。然后进行角色扮演,爸爸当客人,“叮咚叮咚”,假装按门铃。妈妈微笑着开门,孩子拿出拖鞋,请客人换鞋,再把鞋子摆放到鞋柜,然后向客人递上妈妈倒好的凉开水,礼貌地说:“请喝茶。”
以孩子为主导,家长辅助
到了周末,家长可以集中教孩子做家务。如全家开展擦地板比赛,家长教孩子一些具体的方法,让他将桌子、地板擦干净。晾晒衣服过程中,可以请孩子帮忙拿衣架,由妈妈晾衣服;收衣服时,孩子负责拿自己的衣服;叠衣服时,孩子也可以学习折叠及分类放衣服的方法。同时,周末全家可以开讨论会,一起讨论家里需要添置的日用品,用记录单的方式整理,同时鼓励孩子用画图的方式参与记录。然后带着孩子一起去超市,以孩子为主,开展各种物品的采购。当找不到物品时,家长可以故意示弱,鼓励幼儿去找服务员问询,或者引导孩子观察标志和指示牌。
用儿歌为家务劳动增添趣味
引导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为了增添趣味性,可以配上儿歌。儿歌浅显明快,易于吟诵,孩子能从中感受到亲人的鼓励,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从通俗易懂的内容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比如在孩子学习擦桌子时,妈妈可以把《擦桌子》的儿歌教给孩子:“小抹布,四方方,擦桌椅,不怕脏,桌椅擦得真干净,大家夸我爱劳动。”又比如教孩子收拾垃圾时,可以一边做一边教孩子儿歌《小纸篓》:“小纸篓,站墙边,装垃圾,真方便,小宝宝,爱清洁,碎纸屑,扔里面。”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做家务是教育回归生活的具体表现。孩子做家务,不但可以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耐心,而这些正是他们获得未来美好生活的基础。因此,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家长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