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有幸前往东北师范大学参加全国民办园园长高级研修班。出去学习10天,像是去了一个世纪,去了趟东北师大,像是去了次外太空,回来后被孩子们围着问这问那,感觉自己像“杨利伟”。
记得回来第一天,孩子们见到我便问:“园长妈妈你去哪里了?”“你回来了,给我们讲什么故事呀?”虽然走之前,我已经跟所有孩子请了10天假,告诉他们我要去哪里,回来后他们还是不停地追问。受孩子们提问的“驱使”,我把自己“消失”这段时间的资料整理制作成课件,尽可能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分享,内容包括我上课的地方、我的老师和同学、我参观的幼儿园,还有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
我将材料发给每个班级,约定下午起床后,请老师们帮忙播放课件,我在全园广播中统一跟孩子们分享。这次分享还延伸出几个问题:在讲到我学习的东北师大时,请孩子们回家和父母交流了解:泰安有哪些大学?都叫什么名字?在讲到我的老师和同学时,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统计:自己班有多少男孩和女孩?分别姓什么?有多少个姓?
分享完第二天,小班孩子见到我就说:“园长妈妈,我们班有14个男孩,比你多。”一些孩子拿着他们的画给我看,那是他们和家人一起统计的泰安大学数量。一位家长说:“我是老泰安人,真没想过泰安有多少所大学,昨晚我班家长还就此话题在群里讨论起来了。”大班老师说:“没想到班里35个孩子,竟然有25个姓。”小班老师说:“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找园长妈妈在哪里,你的照片一出来,他们就激动地喊‘园长妈妈、园长妈妈’。对于自己姓什么,几乎都不清楚,只清楚自己叫什么名字,是男孩还是女孩。”
孩子们听完我的分享,又有了更多问题:你们老师给你们讲了什么故事?你们班有名字吗?你有被子吗?你们班演童话剧吗……他们的提问丰富多彩,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问不到的,这就是孩子,天生的问题专家。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件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比如孩子们对“园长妈妈去学习”这件事很感兴趣,我就借题发挥,就地取材,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求知欲,还让他们增长了一些非系统性书本式“知识”。
作为园所的引领者,我在做,家长在感受和体会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语诺妈妈曾这样反馈:“那天语诺放学后对我说,园长妈妈去开会了,要10天才回来。过了几天,她会偶尔沮丧地说园长妈妈怎么还不回来,我都想她讲的故事了。小小的人就是在此时尝到了思念的滋味吧。有一天接她放学,她很兴奋地对我说,园长妈妈回来啦,她去开会的地方全是园长,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可多啦……说这些的时候,孩子脸上全是兴奋与骄傲。”我想,这是又一次听外面世界很精彩的体验吧,我相信会给她心里种上小小期待的种子。
与此同时,老师们也在感受和践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最近,两位老师刚从菏泽培训归来,他们给班里的孩子们讲述菏泽的风土人情还有特产牡丹,从民间国花讲到我们引以为荣的身边的泰山,无形中增强了孩子们身为泰安人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