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绿城半年多,几乎每天都与宋总(绿城中国创始人宋卫平)有沟通,公司治理决策都是与宋总和九龙仓(绿城中国第二大股东)方面沟通后制定的。”绿城中国总裁张亚东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每一个干部人员的任用和调整,都会跟宋总商量”。
张亚东进一步表示,花了4个月时间想清楚“绿城是谁?绿城要成为谁?绿城怎样成为谁?”他给出的答案是,绿城是房地产行业的特长生,要成为有特长的优等生,以产品和品质的特长立身,在此基础上补齐短板和弱项。
注重利润目标
据绿城中国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完成合同销售金额为1564亿元,同比增长6.9%;营业收入为603.03亿元,较2017年的419.53亿元增加43.7%;股东应占核心净利润约为人民币37.96亿元,较去年上升62%;公司股东应占利润为10.03亿元,较2017年的21.9亿元下降11.87亿元,下降54.2%。
对于股东应占利润下降的原因,绿城中国管理层表示,出售附属公司而带来的股东应占利润的增加较2017年减少7.7亿元;鉴于内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基于谨慎考虑,年内计提的减值亏损拨备对应股东应占利润的影响较2017年增加6.51亿元;因人民币贬值对若干外币借款计提未实现汇兑净亏损4.88亿元,2017年为汇兑净收益5.11亿元。
据张亚东透露,2019年绿城的销售目标是1800亿元,但要力争完成2000亿元。张亚东认为,对绿城来说,规模只是追求品质的逻辑结果,但追求品质,就要付出坚守的代价。所以,调整是必须要做的。
就当前和未来来看,在坚守品质的前提下,来自利润的压力,都是张亚东非常注重的问题。举例来说,相比杭州某个项目1小时清盘的“捷报”,张亚东会先问:“利润呢?”
“今年的营销目标没有压力,压力主要在利润上。”张亚东向《证券日报》等媒体表示,以前绿城营销体系和非营销体系是独立的,现在绿城内部将营销体系和非营销体系都打通,基于信息系统的建设,一个项目购房者看了不合适,业务员可以推荐另一个地方的房子。每一个销售员都需要清楚了解绿城旗下400多个项目。“这项改革今年年底逐渐完成落地,营销费用会大幅下降,人员减少约两成。”张亚东说。
破除营销体系内外壁垒的同时,绿城也在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
“双11”组织架构提升效能
2019年初,与宋卫平和九龙仓方面沟通后,张亚东开始推进组织架构改革,将原本的16家子公司整合缩减为11家,职能中心由9个整合为7个,再加上小镇事业部、金融事业部、特色房地产事业部(即以TOD开发模式为主的原杨柳郡集团)和商管事业部四个事业部。至此,绿城搭建了“双11”的组织架构。
在张亚东看来,组织架构改革的动因是要补齐人均效能比其他优秀房企低的短板,即着力提升单人平均开发面积,比如从现在人均开发7300平方米提升至2021年的1.1万平方米,目标是将人均开发面积每年提升10%至15%。
在二级管控变为三级管控后,张亚东打破了“诸侯分封制”的壁垒,增设区域公司,并打通区域公司投资限制,不给发展设篱笆。
据悉,绿城目前有新的投资决策委员会,下设房地产开发组合和综合产业组。据《证券日报》记者获悉,张亚东要求投资条线上的人员要清楚每一个城市推出的招拍挂项目,要知道哪些是适合绿城去做的。同时,下放拿地权利,打通投资和开发执行的壁垒。换句话说,上海公司若能去北京搞项目,集团也同意你去搞,因此决策质量和效率都明显提高。
今年权益投资达450亿元
在投资方面,2018年,绿城新增37宗地块,总建筑面积约为719万平方米,总土地款约为517亿元,其中归属于绿城支付的金额约为339亿元,平均楼面价为11398元/平方米,预计新增可售货源为1276亿元,权益金额为751亿元。截至2018年底,绿城中国土地储备货值达5200亿元。
据张亚东透露,2019年,绿城计划新增土地货值1500亿元,权益投资金额为450亿元。
2019年,绿城中国将深入开展城市研究,采取差异化的投资策略,并继续深耕五大重点城市群,在一、二线核心城市实施“以点扩面、拥核发展”,在优质三、四线城市实施“一城一地、流动性补仓”,进一步加大对小镇、TOD物业、运动系列物业等特色业务的拓展,增加获取低价项目的机会。同时,公司将继续联动中交集团、九龙仓等大股东资源,加大与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力度,形成更大范围的战略联动,扩大公司土地储备。
“今年上半年也在进行大举投资,新获取的项目接近80%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绿城管理层表示,现在绿城是手握资金等待项目。接下来,绿城对投资条线也将有所考核。“在员工原薪酬激励体系的基础上,新增项目跟投、股份激励等中长期激励举措”的共赢机制的落地,也将提升绿城的拿地投资能力。
不难看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如今的绿城已推出“七弦管理”,优化公司“本体、产品、服务、投资、运营、财务、产业”条线管理格局,七条弦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