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上虞广播网 > 上虞扶贫移民 >

扶贫队长何珍云:到了撤离时间仍选择留下来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19-04-17 11:12

距离贵州银行对口帮扶丹寨县项目顺利完成验收已经过去了4个多月。贵州银行丹寨扶贫队队长何珍云,仍然每天奔波在各个扶贫项目地上。

他和扶贫队的撤离时间,从原定的2019年初,至少推迟到2020年。

扶贫工作,他们已经做得足够好。不久前,贵州省国资委通报了2018年度定点扶贫考核结果,贵州银行以满分的成绩,被评为省国资委系统2018年度定点扶贫工作“优秀企业”。

留下来,何珍云是自愿的。

在他看来,虽然验收工作顺利完成,但是刚刚脱贫摘帽的丹寨,就像一个新生的孩子,“我们相互离不开。”他说。

丹寨离不开何珍云,因为很多项目需要持续推进,“省委省政府的验收是完成了,按我们自己的标准,‘验收’要等项目发展成熟。”

何珍云离不开丹寨,因为他早把丹寨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故乡,就是心永远不会离开的地方。”

用心 从旁观者到当事人

2017年的夏天,何珍云接到贵州银行总行通知:作为贵州银行扶贫队队长,到丹寨县扶贫。何珍云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扶贫工作他只在电视剧里看到过。

接到派驻通知的时候,他第一反应是有点儿意外,不过转念一想,好像又在情理之中,“在金融行业工作20多年,我各方面的经验还算比较充足。”在他看来,“扶贫,从大的层面上来讲,是为老百姓谋福祉;从我个人来讲,能帮助有困难的老百姓,也算是做好事。何乐而不为?”

何珍云从没去过丹寨,他记得,到丹寨的那天,天气闷热。车子进入县城,他的心情也跟着沉闷起来。

从车窗向外望去,街道上的人很少,城市建设也相对落后。“第一感觉是,这里确实经济落后,县城不要说跟省外比,就是跟省内的许多地方比,看上去都要落后几年。”

丹寨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9267户33690人,贫困发生率18.94%。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丹寨县要在2018年12月31日完成脱贫摘帽,何珍云坦言,“压力不小。”

实际上,何珍云进驻丹寨的时间,比省里统一规定的时间要早差不多两个月。“心里没底,早点到,早点开展工作。时间不等人。”他说。

千头万绪,从何开始?

“脚下。”在何珍云看来,帮扶丹寨,首先要对丹寨足够了解。

何珍云带领扶贫队开始了对丹寨的调研。

调研的山路,虽不好走,景色却让人沉醉。而与美景形成反差的,是村民们贫困的生活。

“在路上看,村子点缀在山间,好像世外桃源。但是一进村,很多房子都很破败,感觉像要倒掉的样子;房子稍微好点的呢,进去一看,家徒四壁。”何珍云感叹,“是真的穷。”

他跟村民们聊天,喜欢为对方“算账”,“怎么都不合算,好像辛苦一年,只能吃饱肚子。有个头疼脑热,还得拖钱拉债。”贫困户的生活艰辛,让何珍云感到难过。

在贵州银行的一个帮扶培训项目上,一位69岁的老人罗光英,让何珍云印象深刻。培训的几天里,老人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每一节课都认真记笔记,还会主动跟老师交流。

何珍云很好奇,“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用心来参加培训,老人家一定有故事。”

原来,罗光英的三个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她和老伴相依为命。他们本可以住到外地的儿女家,但是罗光英不愿意走。

她对何珍云说:“我还能动。穷了一辈子,我就想看看,凭我自己这双手,能不能富起来。”

时至今日,何珍云仍然记得罗光英跟他说这些话的情形:一位瘦小的老婆婆站在他面前,佝偻着,努力挺着。

“我当时强忍着,才没掉下眼泪来。”何珍云说,那一刻,自己浑身热血涌动,“感受到了一种责任感,特别发自内心地想为老百姓做些事情,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

何珍云坦言,此前,在新闻上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只是觉得他们可怜;而从那一刻起,他对这种贫困,以及老百姓对摆脱贫困的渴望,能够感同身受。

“我从一个旁观者,成为了当事人。”他说。

用智 做电商 卖农货

在金融行业工作20多年,何珍云的一个基本认识是,“要致富,根本在产业。丹寨脱贫,就要靠产业推动。”

通过调研,何珍云发现,丹寨农产品丰富,“比如,丹寨土鸡、山鸡、黑猪等特色养殖,肉质鲜美、油而不腻;蓝莓、哈密瓜、提子等酸甜可口;红酸汤、鱼酱酸等特色食品风味独特、酸辣适中。”

他认为,丹寨农产品品质好,但知名度低、渠道狭窄,销售不畅,导致当地产业规模小,产业带动能力弱,陷入了有产品无商品的窘境。“东西卖不出去,老百姓不敢尝试传统农业之外、附加值高的种养殖业和加工业。”他说。

扩大丹寨农产品的知名度,拓展销售渠道,成了何珍云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

他坦言,自己一直做金融工作,对于产品营销,他并不擅长。扶贫队在微信群、QQ群帮助贫困户卖农产品,给了他启发。

何珍云和扶贫队的队员回家探亲,都要买些丹寨的农特产品带回去。亲戚朋友吃了这些东西觉得好,就请他们代买。每次他们回家之前,都会在各个亲朋好友群收集订单,订单常常爆满。

看到丹寨产品这么受欢迎,何珍云和扶贫队商量,“不如直接在网上开个商城,卖丹寨农产品。用电商解决产品销路,还怕产业做不大?还怕老百姓找不到事做?”

做电商,何珍云更没有经验。有人劝他,“你做扶贫工作,老老实实把项目做落地,完成项目验收就行了。电商,又不是验收项目,你这不是自己找事做吗?”

何珍云不同意这种看法,“产业项目落地了,没销路,有什么用?我们扶贫,不是为了完成扶贫项目的验收,而是为了让老百姓真正脱贫致富。”他说,在丹寨扶贫,他早就把自己当成丹寨人了,“丹寨人为丹寨做事情,怎么算‘自己找事做呢’。”

没做过电商,何珍云带领扶贫队边做边学,“工作都是做出来的,什么不会学什么。”

做电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缺资金、缺人力、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的情况下,何珍云和扶贫队只能“既当工程师,又做施工员。”

何珍云坦言,那段时间,他非常焦虑,“一切都在摸索中,对这件事,你有自信,但又有担忧,万一做不好,可真对不起老百姓。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何珍云要写方案,完成了《丹寨县电商扶贫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百城万人“为丹寨代言”电商扶贫工作技术实现方案》《“我为丹寨代言”平台管理合作协议》《电商扶贫订单融资方案》等方案。

方案都完善通过后,他要去找第三方技术公司来搭建商城。

商城建设过程中,他还要一个村一个村,甚至挨家挨户去动员农户拿出农产品在商城上架。

农户同意之后,他又要带着农户去跑屠宰场、物流公司……每一个环节,何珍云都必须亲力亲为。

除了电商,他还要兼顾其它扶贫项目的推进,忙的时候,他两三个月都不能回家一趟。那时候,何珍云的儿子读高二,正是关键时期。“没办法,我真是分身乏术,顾得了工作,顾不了家。只能对儿子,对家,说句抱歉。”

经过何珍云和扶贫队半年多的努力,2018年2月7日,“我为丹寨代言”微商城正式上线。

商城汇集了丹寨县12家企业、合作社的40余款农产品,覆盖近3000户贫困户。

上线4天,销售收入就达到了11万元。

用情 为脱贫 义不容辞

“我为丹寨代言”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丹寨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更给了丹寨农户们对生活的希望。

“如果不是何总,没有‘我为丹寨代言’,我们都对人生绝望了。”梁国珍说。

梁国珍是丹寨县龙泉镇大坪河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简称河边社)负责人。十年前,她和丈夫一直在外地打工,后来丈夫得了尘肺病,治病花光了积蓄。夫妻二人只有回到老家,成了贫困户。为了生存,他们搞起了养殖。

开始,梁国珍只是在房前屋后养一点,没几年,就养到了1000多羽。鸡卖得很好,不愁销路。2017年,她联合13户农户成立了河边社,其中有9户是贫困户。合作社第一年养殖规模达到8000羽。

2018年初,鸡终于可以出栏了。然而当地市场消化不了这么多鸡,8000羽只卖出1000多羽。日子一天天过去,土鸡每天只吃不长,找不到销路。守着后山6000多羽滞销的鸡,梁国珍一度很绝望,“这些鸡就是我们的命,卖不出去,大家的日子都没指望了。”她坦言,那段时间,她不止一次萌生过结束生命的念头。

距离“我为丹寨代言”上线时间不到一个星期的时候,何珍云得知了梁国珍和河边社的困难,主动找上门。“我们来帮你们找销路。”

梁国珍觉得自己遇到了“救星”,“就是在你走得前面看不到路的时候,有人来凿了一条路。”她说,不敢想象,如果当时没有何珍云的帮忙,自己和合作社的社员,尤其是那些贫困户,日子该怎么过。

当时,距离“我为丹寨代言”上线只有5天时间。对于河边社来说,在5天之内完成一系列准备工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老百姓,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尽自己最大努力,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何珍云向河边社的农户承诺,“一定会让河边社林下土鸡按时上线。”

何珍云的工作笔记,详细记录了这次河边社林下土鸡紧急上线的过程。

2018年2月3日、4日,何珍云带人到合作社养殖现场拍摄图片、收集资料,制作线上销售详情页;

2月5日,何珍云与贵阳扎佐屠宰场沟通,初步确定屠宰、包装事宜。

2月6日凌晨6点过,何珍云带着梁国珍及其他两名社员,前往贵阳,与扎佐屠宰场洽谈屠宰、包装和短期循环养殖棚租赁事宜,然后又与个体运输户洽谈土鸡运输,与快递公司洽谈物流费用。

2月7日,土鸡正式在微商城上线,接受网上用户订单。

2月8日,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张文富在网上下单的6只鸡到了家中,是河边社在“我为丹寨代言”完成的第一个订单。

2月10日,何珍云又带领工作队到省政府办公厅、贵州银行总行宣传推广微商城和河边社土鸡。

2月14日,快递公司停止营业前,河边社累计在“我为丹寨代言”商城销售土鸡1500多羽,销售地主要包括北京、上海、福州、西安、贵阳等地。线上累计实现10多万元的销售额。

一个月后,通过线上线下推广销售,河边社滞销的6000多羽土鸡终于销售一空。

梁国珍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下子就卖完了,像做梦一样。”可以说,一个月的时间,何珍云和“我为丹寨代言”让梁国珍和河边社成员的生活,来了个大“反转”。

“何总和贵州银行扶贫队给我们的这些帮助,除了感谢,还是感谢。”回忆起那段日子,梁国珍哽咽起来,“我们非亲非故,何总他们这么用心帮我们,我是上辈子积福了。”

在何珍云看来,帮助梁国珍和河边社,跟积福没有关系,“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基层扶贫队员,一个丹寨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所做的一切,目的只有一个,让老百姓的生活好起来,让丹寨摆脱贫困,发展越来越好。”

在丹寨一年多的时间,何珍云觉得,丹寨县政府那块脱贫倒计时牌上的时间,好像跑得越来越快。“一个月两个月,嗖一下就过去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对于何珍云和扶贫队来说,不在墙上的钟表里,不在一页一页撕下的日历里,在贵州银行对口帮扶丹寨的20多个项目里。

据统计,贵州银行对口帮扶丹寨县以来,向丹寨县无偿捐赠3616万元,主要用于公共配套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培训类等13个项目的发展;截至2018年末,贵州银行累计向丹寨县投入信贷资金12亿元,重点支持蓝莓、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

2018年末,这些何珍云和扶贫队负责的扶贫项目,全部验收完毕,并交付使用。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项目验收合格后,经过抽检,2019年4月底,将宣布丹寨脱贫评估结果。

“脱贫肯定没问题。”何珍云很自信,“一年多来,我们在丹寨做的每一件事,走的每一步,都用心扎实,所以我们有这个自信。”他说。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扶贫项目验收完毕交付使用之后,何珍云和扶贫队就可以撤离丹寨,但是他们决定留下。

“项目是都交付了,脱贫也不会有问题。但是我们想,脱贫的丹寨,就像一个新生的孩子,还有一定的成长期,这个成长期需要我们继续留在这里。所以,跟总行、县里商讨之后,我们预计,扶贫队在丹寨要驻扎到2020年。”何珍云介绍。

对此,何珍云和扶贫队心甘情愿,因为在丹寨一年多,他们把扶贫当做事业来做,全心全力投入,丹寨早就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故乡,就是心永远都不会离开的地方。”何珍云说。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