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点游到全域旅游,青海凭借自然人文魅力和旅游服务吸引着八方游客。据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目前全省243个旅游扶贫村中的131个村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脱贫摘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已成为青海省产业扶贫的新支撑。
在青海,发展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扶贫的新渠道。旅游旺季,全省各地花海乡村游人如织,一个个小村庄里自驾车排成长队。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乡村旅游、花海农庄每年吸引游客的数量超过50万人次,大量的游客带动周边农家院、小吃摊位、自助茶园、超市等收入增长,拓宽了百姓的增收渠道。
不仅仅乡村旅游火爆,各地的特色文化产业也让百姓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的村民许四让什姐是当地盘绣园的员工,31岁的她,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从小随母亲学的手艺,除了做嫁妆之外还能赚钱。现在,村里140多户人家的妇女通过盘绣园学习培训,销售产品,每个月能增加2000元至3500元的收入。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文化和旅游产业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产业扶贫龙头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建设54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253座旅游厕所,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全省各州均建成了以唐卡、泥塑、藏绣、堆绣、刺绣、藏毯、玉雕、石雕、手工艺品制作等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在产品研发、生产推广、经营销售等链条,大量吸纳当地和周边群众就业,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此外,我省根据不同地区实际需求,提供“订单式”培训服务,增强贫困户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