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与土豪房企的友谊还在持续。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工农中建交邮”六家国有大行去年涉房贷款共22.32万亿元,较2017年年底的19.32万亿元增长了15.53%,这一增速显然可以跑赢相关银行贷款的整体增速水平。其中,对公涉房贷款体量为3.29万亿元,住房按揭贷款则共计19.03万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38.7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45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9.9%,比上年水平低1.2个百分点。
多家大行对公房地产贷款双升
邮储银行属于“少数派”
《证券日报》记者独家统计发现,“工农中建交邮”6家国有大行去年对公的房地产业贷款共3.29万亿元,且其中多家银行贷款总额和占比双升。具体来看,中国银行(3.830, 0.06, 1.59%)贷款余额最高,接近9158亿元;工商银行(5.640, 0.07, 1.26%)则达到了8500亿元;农业银行(3.770, 0.04, 1.07%)和建设银行(7.140, 0.19, 2.73%)都超过了6000亿元,而交通银行(6.320, 0.08, 1.28%)和邮储银行则分别为2165亿元和563亿元。
不过,如果仔细甄别可以发现,6家国有大行对于以开发贷为主的房地产业对公贷款的态度并不十分一致。其中,工农中建4家的贷款体量较大,但占比(4.57%-7.77%)则低于多数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的房地产业对公贷款占比与上述4家银行接近,但是体量仅为不足三分之一;而邮储银行则是国有大行中的“少数派”,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不仅低于绝大多数股份制银行、甚至是部分城商行,而其房地产业贷款占比也仅为1%。
如果对对公房地产贷款进行细分还可以发现,各家银行开发贷的规模远小于对公房地产贷款整体规模,且对于不同类型和规模房企的风险也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
农业银行表示,该行房地产业贷款的统计口径包括发放给主营业务为房地产行业企业的房地产开发贷款、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和其他发放给房地产行业企业的非房地产用途的贷款。截至2018年年末,该行法人房地产贷款余额3099.8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19.14亿元。
建设银行表示,该行去年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余额3656.54亿元,较上年增加466.54亿元,重点支持优质房地产客户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
交通银行表示,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存在一定下行压力,部分领域潜在风险的防控任务较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债务压力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存在的风险需要警惕。
工商银行也强调,实施区域差异化信贷政策,审慎把握三、四线城市新增住房开发贷款业务。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个别国有大行开发贷的抵质押率近年来持续下降:某国有大行房地产业贷款中,抵质押贷款的占比由2015年年底的约八成降至2016年年底的七成、2017年去年年底的不足六成,以及目前的仅51%。
从资产质量方面来看,国有大行2018年年末对公房地产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多数较上年末有所下降。
中国银行2018年房地产业的减值贷款和垫款共计43.7亿元,占比为2.63%,减值比率为0.93%。工商银行去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98.2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6%(上年末为136.3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72%)。建设银行去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85.0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7%(上年末为92.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23%)。农业银行去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84.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8%(上年末为57.8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3%)。
按揭贷合计逾19万亿元
建设银行领先
2018年,住房按揭贷款也继续讲述了一个规模增加的楼市故事。从6家国有大行2018年年报来看,其住房按揭贷款均保持了上升势头。
截至去年年底,建设银行住房贷款余额4.84万亿元,居同业首位;工商银行住房贷款余额4.59万亿元,仅次于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则均超过了3.5万亿元;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则分别为1.42万亿元和1.01万亿元。6家银行合计住房贷款共19.03万亿元,较上年底的1.64万亿元增长了11%。从各家银行的贷款占比来看,也均是上升(5家)或持平(1家),最高超过了34%,最低也达到了21%。
当然,对于国有大行来说,“房住不炒”是其信贷政策的基本底线。
农业银行表示,该行严格落实各项监管要求,实行差异化个人住房信贷政策。此外,该行开发零售贷款欺诈风险识别系统,精准识别住房贷款假按揭等。
中国银行表态,认真执行住房金融政策,严格执行差异化信贷政策。继续执行差异化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稳步投放个人贷款。
从资产质量来看,按揭贷款还是比较可控的,其风险显然远低于对公房地产业务。例如,中国银行2018年年报显示,住房抵押业务产生减值贷款和垫款102.25亿元,占比为6.12%,减值比率仅为0.32%,较上年末的0.35%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