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产销数据,6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降幅有所收窄,产销量分别为189.5万辆和205.6万辆,环比增幅为2.5%和7.5%,较去年同期下跌17.3%和9.6%,同比降幅比上个月分别缩小3.9和6.8个百分点。
乘用车市场跌幅收窄
1、6月环比实现正增长
乘用车方面,受7月1日部分地区切换国六标准以及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过渡期等因素影响,市场需求比上月明显回升。6月乘用车共销售172.8万辆,环比增长10.7%,同比下降7.8%,降幅明显低于5月。
此外,1-6个月,乘用车共销售1012.7万辆,同比下降14.0%,降幅比1-5月有所收窄。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今年上半年均呈现下滑态势,其中轿车产销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3.4%和12.9%;SUV产销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7.6%和13.4%;MPV产销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3.8%和24%;交叉型乘用车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3%和17.5%。
2、车市有回暖迹象
随着7月1日国五排放标准大幅提早实施,在占全国销量60%以上的经销商面临巨大的清理库存压力。大部分经销商在6月底前基本清理完成国五库存,6月末的经销商的总体库存水平也大幅降低到历史低位。
据“汽扯扒谈”了解,“国五”车型在六月的降价幅度十分大,几乎是一周降一次价,而这样的促销力度必然会拉动整个市场的销量提升。
然而,6月零售量的回暖背后,车市的寒冬似乎仍未真正褪去。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车市的销量仍有着上年同期12.4%的下滑。
此外,业内人士也表示:“6月车市销量的异常反转,主要源于经销商迫切需要在7月1日前清理完‘国五’库存车辆,但大幅降价清库存无疑令经销商损失巨大,因此6月车市销量的提升并不能代表车市真正回暖”。
从上半年产销情况来看,中国汽车市场仍处于低位运行。
3、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
对于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来说,尽管经历了4、5月的平淡期,但2019年上半年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 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1.4万辆和61.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8.5%和49.6%。
单看6月,虽然已经进入了补贴过渡期的最后一个月,但是新能源汽车的热潮并没有因此退去。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4万辆和15.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6.3%和80.0%。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的消费信心较足,这也说明了新能源乘用车正在逐步摆脱对于补贴的依赖,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正在走向成熟。
从不同车型情况来看,6月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3万辆和12.9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8.0%和106.7%,在整个新能源车市中,纯电动表现强劲,插混则不尽如人意, 6月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完成2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8.9%,销售完成2.2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2.2%;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08辆和484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8倍和14.6倍。
自主品牌依旧低迷
6月,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量为66.4万辆,同比下降12.2%,市场份额为38.4%,下降1.9个百分点。然而在合资品牌中,与上月相比,韩系和法系乘用车销量增长明显,增速均超过15%,其他品牌呈小幅增长,增速低于10%。
车市下行中,合资品牌进一步价格下探,而这无意大幅挤压了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在销量前十的车企中,合资车企占据8个席位,而自主车企只有2个。
分厂商来看, 6月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狭义乘用车销量位居前三位,其销量分别是15.4万辆、15.1万辆和14万辆。
然而在目前已经公布6月销售数据的几大自主品牌中,基本仍未能扭转下滑的趋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6月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从高峰期的45%回落至38.4%,今年前6个月,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仅为39.5%,回落至2014年的水平。
吉利汽车6月销量9.1万辆,环比增长0.63%,同比下跌29.25%。尽管在自主品牌销量中仍排名第一,但1-6月累计销量仍较去年同期下滑14.99%。
作为另一个挤进销量前十的自主品牌 ,长安汽车的日子同样也不好过。6月长安汽车销量65795辆,但今年上半年,长安汽车集团以31.65%的累计销量同比跌幅,位居各大汽车集团之首。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主品牌都是凭借着低价、高性价比,才在与合资品牌的竞争中,抢占了一部分市场份额,然而随着合资品牌开始放弃高单车利润,将价格下探,自主品牌的优势就不在了。通过6月份的销量数据,我们就能窥探一二,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自主品牌已经降无可降了。
不过自主品牌在目前汽车市场上还是可圈可点的。一汽红旗6月份销量突破8000辆,同比增长167%,环比增长25%,刷新历史纪录,实现连续16个月同比增长;一汽奔腾6月份销量为13434辆,同比增长167%。1-6月,一汽奔腾已累计售出新车4.76万辆,同比增长4.1%。
总结:尽管6月销量出现了短暂的回暖,但从短期看是国五清库存带来的透支。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车市已经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自主品牌只有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有机会在日后的竞争中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