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转基因、基因编辑、人工合成生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人类掌握的高科技显示出人对生命的深度干预已经开始。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对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就意味着一个惶恐不安的未来。一个高度不确定、难以预测的未来将会摆在我们面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重启我们的思想操作系统?2018年9月8日,在第一期「知室•共生课堂」上,「中国信息社会50人论坛」主席段永朝和我们分享了他的观点。
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的难度系数上升了,上升到什么呢?认知过载。
所以我想今天稍微花一点时间跟各位同学和老师们一起来探讨,认知过载的表征和它背后到底是什么?
1互联网是千年大事我经常讲互联网是一个千年大事。一说千年呢,用我们诗性的中国语言,好像千年是一个形容词,比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等等。但是,它是一个实词,我们要学会用大的历史尺度来看问题。
比方龚克老师提到的卡森的那本书《寂静的春天》,出版于1962年,当时大量的美国主流媒体,包括《时代周刊》《纽约客》,对卡森教授的书籍给予了恶毒的攻击,甚至说她是一个可恶的女巫。
为什么?因为卡森得罪了一票人,这票人是著名的化学制药公司的商业大亨或者资本大鳄。
《寂静的春天》出版之后,直到1972年联合国才召开了第一次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会议,这中间有十年的跨度。
所以千年巨变这个尺度并不显大,因为人是容易忘记的。
互联网一定要从一个千年尺度上来理解,可是一说千年,我们很难有直观的感受。
下面这幅图像只是让大家对千年尺度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这是从宋朝开始,公元1000年到今天的1000年间,世界的东方经济体和西方经济体之间GDP的比较。绿色的线、下降的线,代表着东方,而红色的线、上升的线,代表着西方或者泛西方。
拐点大概在哪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初期,这就叫千年尺度。
通过这个千年尺度,我们一下子就可以看出两个含义。第一,我们祖上曾经富过;第二,我们今天一天天好起来。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两个层面,远远不够。
那么不够在哪里呢?就在于要深刻地认识到,观察世界的版图由哥伦布时期的地理版图,到200年前工业革命、100年前商业革命带来的商业版图,最后切换到了今天的文化版图。
2西方文明是「杀死灵性的过程」
可是请问我们在座的各位,我们是不是脑海里经常还凝聚着一些西方中心主义灌输给我们的那套逻辑方法呢?有的。
这套逻辑方法我把它总结成两点。
第一点我们喜欢讲道理。讲道理没有错,但是不够。
我们脑海里已经形成了强悍的两分法,两分法结出丰硕的科技成果、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格式化了我们的大脑,以至于我们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非对即错。两分法作为分类法是一个简便易行的工具,但是两分法作为价值判断的框架,就多少有点操之过急。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梳理出这样一个观点,就是我们今天的思想意识状态,大体上是西方西学东渐的产物。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一个著名的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到的一个词「言必称希腊」。直到今天,我们也有太多人喜欢「言必称希腊」,这不是说「言必称希腊」就错了,我们请暂时放下对错之争,「言必称希腊」是不够的。
我前不久读到一本书非常震撼。马丁·贝尔纳1987年出版了一套书叫《黑色雅典娜》,跟卡森教授一样,他也被批个狗血喷头。为什么?《黑色雅典娜》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黑色雅典娜是罗马的自然女神。白色皮肤的罗马人怎么会是黑色的呢?马丁·贝尔纳引用80年代分子考古学,也就是DNA考古学的大量证据,给出了这样一个观察:今天的主流人类学家都公认的一个观察,就是今天遍布全球的各种肤色的人种,都是2万年到8万年前从中非大峡谷最后一次走出的人群后代,所以我们都是黑人的后代。
第二层含义,是文化意义上的,马丁·贝尔纳说,把古希腊看成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的一次包装行为。
换句话说,今天西方文明的主要框架就是过去200年来西方的思想家们包装出来的。他们怎么包装呢?皮埃尔·阿多的《伊西斯的面纱》深刻地解读了这个包装的构成。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杀死灵性的过程」。
比方我们都知道technical这个词汇,technical是技术的、工具的意思。但是在古希腊的时候,这个词汇里面包含有欺骗、蒙蔽、恐吓这样一些含义。为什么?因为在数千年前,人类跟自然的关系是水乳交融、万物互联的。但是随着人类逐渐跟自然疏离,再加上工具能源的使用,最终人类离自然越来越远,人变得毫无生机。
organ这个词汇是器官,但是组织里面越来越没有器官,没有生机,只有一个又一个的卓别林表演的那种机器时代的机器人一样。
3聚合科技将会改变人类未来进入21世纪之后,「杀死灵性的过程」这种包装的逻辑依然奏效。
2002年美国政府出版了一个报告,叫《聚合科技改变人类未来》。这是全球68位顶级科学家研究了两年之久出版的一个480多页的报告。在这个报告的第102页上有这样一句话,「聚合科技将会改变人类未来的物种」。
什么叫聚合科技呢?就是NBICN。
N:nano,纳米技术;B:Bio,生物技术;I:Info,信息科技;C:Cognitive science,认知科学,相当重要。
这四种科技的聚合将会改变人类的物种。
报告的第243页有这样一句话,将会让美国在21世纪保持对世界的领导地位。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包装世界的逻辑,逻各斯中心主义依然起作用。请注意,我并没有说它错,我是说它不够。
泰格马克教授出版的一本书《生命3.0》,就强悍地表达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如果说达尔文进化论所说的自然演化的生命史是生命1.0,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所说的文化建设是生命2.0的话,泰格马克就非常自信地宣布生命3.0的开启。
生命3.0是什么?是人类改变人这个物种的开始。换句话说,人类今天已经拥有了介入生命的可能,不管是转基因、基因编辑、人工合成生命、表观遗传学,还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都越来越显示出这样一个共同的方向,就是人对物种、对生命的深度干预已经开始。
那么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对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就意味着一个惶恐不安的未来。一个高度不确定、难以预测的未来将会摆在面前,失业都只是小菜一碟。
4人类对巨变世界的认知需深度重启那么,我们面临的挑战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脑海深处驻留的那个思想的操作系统正在面临深度的重启。换句话说,我们过去的知识谱系,无法解释这个即将巨变的世界。
上图是一个年轻人在VR视频下惊慌失措。很多年轻人体验过戴上VR头盔,可能戴一两分钟,就会感觉到一个巨大的shock。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每天有十分钟、一个小时,或者1/3的时间,我们都会在虚拟现实的场景下,请问这时候,关于自我的知识谱系还有效吗?关于心智的知识谱系还有效吗?
上图是纳米医学给我们展现的,纳米机器人在人的胃肠道里面做无创手术的一个镜头。
上图是纳米涂层在我们的皮肤表面显露出血管的瞬间,现在已经有机器人的护士可以进行静脉注射。同时在医学领域里面,大量的微型的分子级机器人已经被用在了血管清淤这种环节。
上图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它可以非常精湛地代替人来做一些手术。
上图是混合现实。通过混合现实技术,人可以跟虚拟的空间、虚拟的物品进行交互,这可以启发我们未来的教育、未来的娱乐、未来的知识获取,甚至知识的建构。
2017年在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大会上有一个视频,一个smart weapon杀人蜂,它可以用自己的导航系统、面部识别系统,精准地击中人的头部。这样的微型杀人工具,它将会重新改变战争的定义,这样我们就进入到了一个严峻的挑战。
5互联网是一个命联网怎么样理解共生?我们跟其他物种能好好共生吗?真正的命运共同体,我认为可能需要从过去的人类中心主义走出来,需要告别人是这个世界的主语,需要回归人只不过是万千物种中的一员,既不尊贵也不卑微。
真正的共同体是连接关系的,而连接关系就是指人和机器、人和人、机器和机器,以及所有的可能性都连接。但是只有一个物种是会说话的,那就是人。会说话的人们肩负着太多的挑战,我们要关照那些不会说话的,甚至不会移动的植物。因为那些都是命。
所以,在我看来,互联网是一个命联网,互联网是命命相连的互联网。
在这种情形下,我想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讲过的一句话来结束我跟大家的分享。他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虽然它是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是用在今天依然很贴切,因为所有我们熟悉的那些东西都嘎吱嘎吱地土崩瓦解,但是你不要惊恐,因为建设一个新世界正从这里开始。
可是建设呢,要想象后天,而不是明天,为什么?因为后天早晚会来临,就像人终有一死那样,这是一个最确定的事情,就是后天终将来临。问题是我们今天做好准备了吗?
如果我们今天去想象明天的话,往往是在今天思想的延长线去思考,所有的词汇都是可疑的。消费者、管理、顾客、佛学、宗教、政治……所有的词汇都沾满了200年前层累叠加的工业思维的污垢。
所以想象后天真的是为了应对这样一种真切的挑战,就是真正当30年后、40年后,甚至于50年后,在座的各位都要退休的时候,那个尘埃落定的后天展现在我们的子孙后代面前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知道今天该为明天做哪些准备?
谢谢大家!(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