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如今可能必须得改成:“人不为己,基因不同意。”因为我们只是被基因操控的巨大傀儡,基因是自私的,所以它要求我们必须做出自私的行为,好让它可以长存。
是不是很诡异?然而,
“事实比想象更离奇。——《自私的基因》”
人类从何而来?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私行为?……如果你想找到这些关于人类本质的答案,就无法绕过《自私的基因》《基因传》。
鼎鼎大名的《自私的基因》从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在这本书出版之后,“自私的基因”甚至成了英语里一个固定词组。
这本书的作者道金斯是达尔文派的学者,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就是“物竞天择”,只是达尔文说这句话的前提是以生物个体为基本单位,而道金斯却认为基本单位是“基因”。
虽然只是进化单位的不同,可他想表达的现实却是十分残酷的。因为道金斯认为生命体(包括我们人类)只不过是这些基因生存的载具罢了。
““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 《自私的基因》
““个体是不稳定的,它们在不停地消失。……基因不会被交换所破坏,它们只是调换伙伴再继续前进。它们继续前进是理所当然的,这是它们的本性。它们是复制基因,而我们则是它们的生存机器。我们完成我们的职责后就被抛弃于一旁,但基因却是地质时代的居民——基因是永存的。”《自私的基因》
在豆瓣看到一条爆笑的书评,大概概括了这个意思:“看过自私的基因,然后对面走过来一个人,我只看到一大团基因在操控着那肉球朝我这边移动过来。”
好在尽管基因可以驱使我们的行为自私,但我们也不必终生屈从。如果我们在遗传上生来就是利他性的,再去学利他主义也许不那么困难。
那么问题来了,基因为什么是自私的?
““基因的自私性就体现在其不断复制自己、永远地延续下去,它会操纵各种各样的生命体保证自己的存在。”《自私的基因》
““我将要论证,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自私的基因》
这里举几个有关个体动物的自私行为的例子。
““黑头鸥集群筑巢,巢与巢之间相距仅几英尺,雏鸥刚出壳,娇嫩幼小无防卫能力,易被吞食。一只黑头鸥等到它的邻居转过身去,或许趁它去捉鱼时,便扑上前去将它邻居的一只雏鸥一口囫囵吞下去,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就这样它吃了一顿营养丰富的大餐,而不必再费神去捉鱼了,也不必离开它的巢,使其失去保护。”《自私的基因》
““对于南极洲帝企鹅的那种所谓胆怯的行为, 我们也许更能直接地寄予同情。可以看到它们伫立在水边,由于有被海 豹吃掉的危险,在潜入水中之前踌躇犹疑。只要有一只先潜入水中,其 余的就会知道水中是否有海豹。自然没有哪一个肯当试验品,所以大家 都在等,有时甚至相互往水中推。”《自私的基因》
““鉴于精子易于散失,雄性鱼必须等到雌性鱼产卵后才在卵子上射精。但这样,雌性鱼就有了难得的几秒钟时间可以趁机溜走,把受精卵丢给雄性鱼照管,使之陷入特里弗斯所说的进退两难的境地。”《自私的基因》
而这一切的自私行为,都与基因有关。经过40亿年之后,那些浮游于海洋中的基因放弃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为自己找到了尘世间的千万种载体(包括人体),通过遥控操纵载体在这个世界生存。
有意思的是,全书充满了这些有趣的小故事,使得这本科普著作充满趣味性。
然而自私的基因也会“合作”。
在每一个生命体内,某一个基因所作出的贡献和另一个基因所作出的贡献几乎是分不开的,制造人体是一种相互配合的、错综复杂的事业,比如控制眼睛颜色的基因是有几组基因共同控制。
当然,不同物种间也存在相互帮助的情况,但是相互协作的表面内核还是保证基因的延续。
所以说,基因能不能够生存下去,不取决于其本身好坏、强大与否,而是取决于它能与在基因库中的其他基因一起工作的好坏。
那么控制世界万物,企图永存的自私的基因到底是什么?
这或许要到《基因传》里寻找答案。
尽管今天我们对基因都有所了解,但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一直对此有误解。有些误解如今看起来匪夷所思,但是却曾长时间统治人们的思想。
““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既是科学家也是神学家,他大约在公元前530年生活在克罗同。毕达哥拉斯注意到父母与子女之间具有相似性……(他认为),男性精液是携带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精液就像是储存身体各部压缩信息的流动图书馆。
当精液进入子宫后,就会在母体的滋养下发育为胎儿。……男女在人类繁衍过程中的分工各不相同。父亲提供了胎儿形成的必要信息,而母亲子宫提供营养。”《基因传》
古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根据毕达哥拉斯的荒谬逻辑创作了《复仇女神》(公元前458年)。
《复仇女神》(公元前458年)的主要剧情就是对阿尔戈斯王子俄瑞斯忒斯杀母亲克吕泰莫斯特拉进行审判。在大多数文明社会中,弑母被认为是一种道德极度沦丧的行为。但是阿波罗选择作为俄瑞斯忒斯的辩护人,……阿波罗对陪审团说道,“母亲只是起到了哺育生命的作用,而男性才是孩子的祖先。克吕泰莫斯特辣与俄瑞斯忒斯并无血缘关系,只是他生命旅途中的过客而已。”
““亚里士多德拒绝接受遗传信息只存在于男性精液或精子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提供的原料实际上是经血,(由于怀孕后就会出现停经,因此亚里士多德猜测胎儿源自经血)而男性的精液可以让经血塑形成为胎儿。”《基因传》
““16世纪20年代,瑞士裔德国炼金术士怕拉塞尔苏斯根据微缩人理论认为,如果将人类精子用马粪加热,并且按照正常妊娠时间在泥土里埋上40周,那么尽管可能出现某种畸形,但是‘它们’最终可以长大成人。”《基因传》
这一场场荒诞的闹剧直到孟德尔和达尔文出现才终于落幕。
人类对基因的认识,正是这样一个逐步深化,去除偏见的过程,因为这是一个由诸如人体、器官、血液这样肉眼可见的“客观实在”到一种难以言传的“规律”的认识过程。
一本好的科普书籍,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以浅显的语言,讲清楚科学道理,但是,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就需要一份渗透在文字中的情怀,特别在基因这样事关人们健康、生命,乃至尊严的领域,更需多一份人文关怀,而《基因传》正做到了这点。
特别推荐
▼
点击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