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教育资源均衡分布,为何越来越难实现

来源:小飞侠  2021-01-27 18:43

  前些天听到一位朋友讲,他老家的一所农村小学,现在只剩下4名学生,但有8位教师。他笑称,平均两个老师教一个学生,可以抱在怀里教了。

  乡村中小学学生数持续减少,不是什么新鲜新闻。早在数年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安徽某乡镇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数从最高峰的200人下降到只有1人,然而这所学校里有12名教师。12位教师教1个学生,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对于整个教育资源的分配来讲,却存在着巨大的浪费。

  为什么乡村中小学学生数越来越少,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大量向城区聚集、向发达地区聚集,乡村中小学师资水平与城区中小学师资水平差距越拉越大。作为家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所以当经济条件允许,家长们会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城区中小学就读。

  为解决教育均衡问题,争取让乡村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条件。很多地区出台政策,尽量把乡村中小学的硬软件水平提升至城区中小学水平。客观而言,硬件这块比较好解决,投入一些资金就能有一些效果,如今许多乡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与城区中小学几乎没有差距。可是软件这块,似乎是个无解的难题。

  比如师资,就算乡村中小学已经为在职教师每月提供数百元,乃至上千元的“乡村补贴”,城区中小学教师也极少有人愿意去乡村中小学。有些地区,财政提供的乡村教师补贴达到了教师工资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但对城区教师,以及高校大学生的吸引力仍非常有限。

  解决乡村中小学师资问题,相关部门可谓是想尽办法,多数地区都实行了“乡村补贴”,有的地区还强制性地要求同区域教师定期交流。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县规定,本县城区教师工作满六年,必须交流到本县乡村中小学任教三年;或某区规定,本区城区中小学教师职称晋级之前,必须有本区乡村中小学任教满两年到三年的工作经历。

  强制性的任职交流,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中小学师资力量欠缺的问题,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有时候还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

  一般情况下,交流任教年限短则一年,长则三年,而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个完整的轮回是六年。有些交流教师,到了交流任教的乡村学校,被委以重任为班主任,可是他们教学时间只有一两年,一两年之后,他们会离开交流学校,回到原单位。好不容易适应了交流教师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孩子们,很快又要去适应另一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很是不利。

  不得不承认,除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外,乡村中小学被“抽空”,还与农村“空心化”有很大关系。农村里的年轻人迅速往城镇聚集,他们的孩子一旦进入适龄阶段,基本都会在城区中小学就读,只有少数情况特殊或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家庭,会把孩子送到乡村中小学。这些孩子会被父母寄养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让老人帮忙带孩子。

  农村“空心化”,必然会导致大量乡村学校萎缩。而乡村学校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又导致优秀师资流失。学生数量越来越少,有激情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少,乡村学校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教育资源均衡分布,越来越难实现。

  当然,难实现不等于不能实现,想实现教育均衡分布,想解决乡村中小学被“抽空”,一定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边努力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一边努力打造“城乡一体”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解决农村“空心化”,需要吸引年轻群体入村、驻村,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只有人和钱都进得来,各种产业才会发展。乡村产业发展了,就会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如此形成良性循环,“空心化”就会慢慢消失。

  而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需要乡村学校与城区优质教育力量合作。像有的地区,利用城区某知名小学的优势实力,帮带3所左右的乡村小学,组建“教育集团”,集团内部教师无障碍轮岗,这样可以较快地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

  教育均衡涉及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保障,事关公平,不得不重视,也应努力解决。但,如果只靠教育系统这一支力量,肯定无法实现。只有各方合力参与,把农村打造为宜居、宜学、宜商的地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