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也好,线下也好,太多人在说同样的一句话:“吃不了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之前听没什么感觉,直到看到有的中学班级超过80%的孩子戴上了近视眼镜,直到看到有数据说超过20%的青少年有抑郁倾向,我才开始反思这句话的合理性。
农业是生存之本,工业是致富之路,教育是发展之源。我们处于一个有机的世界,各个领域互相依存,教育问题本质上也是经济问题。出于这样的思考,就有了作为开篇的《财智成功说31:我的教育科学观,教育有九大升级空间》。
2021年是变革之年,双减落地,教培行业轰然巨震。不管怎么震,都减少不了家长的焦虑,也减轻不了学生的焦虑和压力。毕竟,考试科目没有一点减少,评价体系也没有变。
财智成功认为:人生应有很多条路,上升通道绝不应只是上学一条。
人生来就难以真正意义上平等,家庭财富多少不同,父母的社会地位不同,居住地的医疗教育资源不同,就有了许多人的起跑线就是别人一生努力狂奔都难以企及的终点。
儒家文化千年传承,“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
到了当代,科技水平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就应该反思教育的意义。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搞研究,去做高科技的工作。到了这个阶段,重视大制造业,平衡社会分配,比提升全民教育水平更重要。只要1%的努力学习研究,带动剩下99%的人,愿意让他们也分享发展的利益,大家一起认真工作,社会就能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我曾经写过一篇社会财富分配定律,其中定律三就是:财富分配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多方力量的博弈下不断达到新的平衡和循环,既有行业盈利能力因素,又要看规则制定者的认知水平和良知;
本来高中生培训半年就能做得很好的工作,因为工资福利好,于是硕士生本科生扎堆,本来大专生培训一番就能做好的工作,博士生也来争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会形成资源错配和人才浪费。
人生的路应该有很多条,只不过有的路就那么宽,而别的路不去拓宽,那么条件好的路上就会越来越拥挤。
家长们在焦虑什么?
家长们的焦虑,一是担心孩子考不上大学,只能干吃苦受累做体力劳动;二是担心孩子因没有学历找不到好的工作,而好的工作意味着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结婚对象、更容易买得起房。
在当下,只要不是985、211这样的好大学,好工作就很难找到。可是我们应该知道,即便是中考就让一半孩子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剩下的人考入985、211大学的比例加起来依然不会超过5%,起码很多省份是这样的。
非常低的好大学录取率,很高的教育投入,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难以接受工厂这种低回报的工作。于是就出现了需要人才的企业招不到人,而大学生宁肯花费一两年时间备考也不就业的现象。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大制造业总体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低附加值的商品占比太多,假冒伪劣冲击下导致利润率低,另一方面则是税收优惠和扶持力度不够,毕竟金融、直播带货、网络游戏等行业不创造社会财富却能拿走那么多的利润。
在付出了高昂的学习成本后,让大学生去工厂挣四五千元的工资,脏累差不说,看不到前途又重复单调,换了你你乐意吗?家长看到了这种后果,也担心孩子将来没有一份体面又稳定的工作,自然就会焦虑。
学生们在焦虑什么?
学生的焦虑,主要来自于考核体系。
考试,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同时考察智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是否自律等。但是国内的考试并不科学,科目设计也不科学,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用处不大的背诵上,教材又脱离实际社会需求。
班级成绩好,教师在评价体系下才能有更高的福利,教师自然会更喜欢成绩好的孩子。
自己成绩差,不仅仅是自卑,还有教师的区别对待,家长的指责。
学习是综合素质的比拼,总有人很聪明跑在前面,也总有人落在后面。
学习不好的人,长大后工作不努力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但是,为什么后天的努力得不到奖励呢?仅仅是因为当初学习不好?
实际上,大制造业构成的主体就是农民和工人,而他们都可以说是被学习体系“淘汰”下来的,却是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人。
学习不应是唯一出路,以阶梯式税收体系平衡各行业利润,大力扶持大制造业,产业升级,提升农民工人工资福利,这才是破解教育焦虑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