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岗位,既是“公益”,更是责任。尽管带有政策倾向性和“特殊照顾”色彩,然而承担岗位职责同样是其核心要义。须知,每一个行业、每一份工作都要做到立足一域、站好一班,敬业尽责是每一名劳动者的义务。现实工作中,少数乡村扶贫公益岗位存在“吃空饷”的现象,即公益岗位名单上有几个人或十几人,参与具体工作者却远远少于“领工资的人”。换而言之,让贫困群众领着“公益岗位”头衔,光拿工资不做事。
公益岗位成“吃空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个别地方为增进贫困群众收入,通过所谓劳动力权益入股分红,实则“一分了之”。可以说,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分,皆是“喂养”式服务,送钱上门,让贫困群众坐享其成。贫困群众“吃空饷”不仅仅是带偏了扶贫节奏,关键还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和权威性,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亵渎了良好政策。
扶贫先扶智和志,唯有贫困群众真正能够丢掉政府递过来的拐杖,独自上路创业致富才算长久成功。公益岗位不是“慈善”,而是给贫困群众提供锻造和历练的舞台,一方面给其创造实实在在的收入获得感,另一方面也是能力提升、增强信心的契机。让贫困群众挂上公益岗位“名头”,却坐在家中睡觉“到月拿钱”,无疑是“歪嘴和尚念歪经”,暴露出个别地方扶贫不实、质量低劣的本质。
扶贫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绣花功,不要妄想毛毛雨“雨过地皮湿”就能敷衍组织和群众。经不起时间洗礼和实践推敲的虚功夫、假把式,都是“纸老虎”。说来说去,不管是公益岗位,抑或其他任何扶贫举措,都得实打实、硬碰硬,别虚头巴脑、屁股坐歪、心思长偏,花架子、造盆景,都是扶贫工程的“豆腐渣”。唯有拿出让群众真正强本领、有出路、激动力的真招实招,扶贫才能扶到七寸处、打到靶心,千万别搞成了一堂和气、你好我好、过后“归零”的慈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