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发债融资,右手投资理财,中国企业界资金炒作之风正盛。
公开资料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至9月初,逾7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投资理财产品公告,合计金额超过200亿元。
而根据Wind汇总数据,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上半年合计赚得净利9969.12亿元,其中近九成公司实现盈利。
但繁荣背后暗藏“虚火”——两市有107份关于“委托贷款”公告,涉及52家上市公司,累计贷款额度超过160亿元,同比增长近38%!
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投资资金或许并非来自自有资金。
北部一家上市公司人士对记者称,不少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所得资金,都会放入公司“资产池”,统一调配使用,理财产品投资资金无法辨明来源。
在当前宏观货币政策收紧,资金面紧张的背景下,企业投资掘金的趋向昭然若揭。
9月6日,丰华股份(600615.SH)公告称,公司通过建设银行深圳分行给沈阳陶瓷大世界集团有限公司1.8 亿元委托贷款,期限六个月,年化收益率达12%。
8月23日,时代出版(600551.SH)与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签署委托贷款总协议,公司将自有资金6000万元委托该行贷款,委托贷款期1年,贷款年利率为24.5%!
“一定程度而言,部分上市公司不仅异化为‘银行’,更是放起了‘高利贷’。”某股份行深圳分行副行长直言,上市公司根本不具备风控能力,从事委托贷款风险很大,即便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亦有亏损可能,企业不能盲目火中取栗。
9月9日,香溢融通(600830.SH)发布公告,决定将已于今年6月7日到期的、由公司控股子公司香溢金联和香溢担保,向浙江大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放贷的5000万元贷款展期三个月,至2011年9月7日。“三个月后,如果大宋集团不能还款,公司将提出诉讼。” 香溢融通证券事务人士说。
多名银行和信托公司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应积极行动,对委托贷款市场进行规范,遏制利率无限制上涨,减少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对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比例也应作出一定限制,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维护投资者利益。
“应对长远的产业空心化风险保持警惕,盲目投资之风不可长。”一名信托公司高管说。
左右手“倒卖”游戏
监管当局“逆周期”监管政策造就了今年以来资金市场紧张的局面,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企,备受上市公司的欢迎。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超过50家上市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总投入金额超过200亿元。6月中旬,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加强银行理财监管后,7月份至今,又有20多家公司公布了理财产品投资信息或计划。
在数十家公司中,特变电工(600089.SH)引人注目,其投入理财产品的资金量高达10亿元!
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该公司在6月份先后进行了6次理财产品投资,购买了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发行的产品,金额达到12亿元。截至2011 年6 月30 日,公司8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已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收益270万元,兴业银行及浦发银行4 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在8月或9月份到期。
5月24日,特变电工召开董事会通过决议,授权经营班子根据资金使用计划及存量资金情况,购买银行发行的各种收益固定、安全性有保障、期限较短的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期限为3 天至6 个月,购买理财产品使用存量资金金额不超过10 亿元。
“阶段性资金沉淀较多,这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冲上涨的成本。”该公司相关人士说。
不过,这只是公司一方之词。记者注意到,特变电工在3、4、5月份密集进行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募资,筹集到大量资金。
3月22 日,特变电工发行了2011 年第一期无担保短期融资券,发行金额4亿元,期限365 天,收益率4.58%。4 月29日,该公司又发行了2011 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发行总额为10 亿元,期限五年,票面利率为5.71%。紧接着5 月27 日,其又发行了第二期中期票据,发行总额9 亿元,期限三年票面利率为5.29%。三次融资,特变电工“圈到”23亿元。
“前3个月刚从资本市场拿到钱,就迅速在资金利率高企的6月进行理财产品投资,不免有倒卖资金之嫌。”一名市场人士直言。6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利率达到6%-7%甚至更高,特变电工倒手即可赚2—3个点利差。
该公司相关人士说,今年信贷环境收紧,公司找银行贷款很难,转而寻求资本市场融资。与银行贷款不同,短融、中票资金是一次性到账的,而公司各项支出需要按照项目进展逐批使用,流动资金分期投入,公司实施的是资金集中管理,从而出现阶段性大量资金沉淀的情况。
“公司一年有10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营运资金需求40亿元左右。”这名人士称,时间差导致资金富余,在安全的前提下为了保值,特变电工才投资理财产品,“类似于存款”。
深圳一名银行业人士透露,为缓解拉存款的压力,部分银行会把企业购买的理财产品包装成协议存款,记在“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科目下,双方受益,一拍即合。
“先发债后理财,相当于企业利用自身信用套取资金,增加了股东的风险。”一名股份制银行中小企业部门人士直言。此前,继5月末刚刚获批发行不超过95亿元的债券,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之后, 海螺水泥(600585.SH)6月15日公告,将40亿元的经营资金用于投资理财产品。
有类似做法的还有建投能源(000600.SZ)、南钢股份(600282.SH)。
6月份,建投能源同步进行了发行公司债、批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两手都不误。6月13日,该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发行本金总额不超过8亿元的公司债券,6月29日临时股东大会审议批准。随后,公司经证监会核准,获准发债。8月30日,当期4.5亿元公司债发行结束。
6月27日,建投能源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暂时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议案》,公司将使用暂时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购买余额不超过3亿元,每笔产品购买金额和期限将根据闲置资金情况具体确定,期限不超过三个月。
记者查询建投能源中报,截至6月末,该公司持有现金仅5.8亿元,3亿元的拟投资额占据现金的50%以上,力度不可谓不大。
“发债和买理财产品,时间上有点重叠,刚开始我们也有顾虑,但后来还是决定在保证资金安全情况下,买一些理财产品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投能源有关人士对记者解释。
南钢股份3月14日召开董事会通过相关决议,为提高闲置资金的收益,公司计划利用短期闲置资金择机购买银行销售的无固定期限超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购买总金额在任一时点不得超过5亿元。虽号称有“闲置资金”,但该公司在5月6日仍成功发行了40亿元的公司债,令市场人士疑惑。
“火中取利”
上市公司逐利行为不单限于银行理财,委托贷款也颇受青睐。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百余份“委托贷款”公告中,贷款利率普遍都超过10%,高者竟达24.5%,已达当前一年期贷款利率的3.73倍。
“这是为了闲置资金得到更大的利用,获取较高利润。”前述时代出版证券事务部人士对记者说,获贷的对象是当地两家文化企业,项目急需资金,而申请银行贷款审批时间太长。
查询可见,众多委托贷款都流向了房地产企业,缺钱的地产商为了扛过当前的调控危机和市场低潮,不惜付出高利率以求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