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泉州银行披露的财务状况显示,截至2018年末,泉州银行不良贷款率小幅上升,且拨备覆盖率逼近监管红线。尽管泉州银行已将IPO提上日程,但在其披露的数据中,依然出现了多处不严谨的行为。
资料显示,泉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泉州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7年6月,在泉州市原城市信用社和城市信用联社的基础上组建而成,2009年变更为现有名称,现法人代表为傅子能。
泉州市银行业竞争相对较为激烈,竞争主要集中在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泉州银行之间。截至2018年末,泉州银行资产规模继续稳定在千亿以上,但增速明显放缓。全行资产规模1018.83亿元,较年初增加5.06亿元,增幅0.5%;负债总额948.55亿元,较年初减少9.76亿元,下降1.02%。
财务显示,泉州银行在2017年营收下滑后,于2018年重回升势。截至2018年末,该行营收20.28亿元,同比增加3.31亿元,净利润3.81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有意思的是,和讯银行发现,泉州银行在披露净利润的时候,文字表述出现了明显“乌龙”,表述为“实现净利润3.81亿元,较年初减少0.15亿元,下降4.04%”。而且,错误的地方尚不止一处,其披露的注册资本为3,466,347,294万元。
近年来,泉州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持续上升,拨备覆盖率不断下降。截止2018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8%,较年初增加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50.58%,较年初下滑17.71个百分点,且已经逼近监管红线标准。
目前,泉州银行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利息净收入。受利率市场化、客户结构调整及资产质量下沉等因素影响,该行对于同业负债较高的依赖度,资金成本不断抬升,净息差持续缩窄,2015-2018年,该行净息差分别为2.35%、2.20%、1.61%和1.87%,盈利能力将持续承压。
根据新世纪的评级报告,泉州银行主体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为稳定。不过,新世纪在报告中也指出泉州银行未来发展的风险因素,一是泉州银行非标类资产的投资规模较大,最终投向多为其传统信贷类客户,部分项目出现逾期,非标投资加大了该行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二是盈利能力承压,受同业负债占比较高、小微客户贷款质量及非标业务资产质量下滑影响,泉州银行的负债成本及拨备计提压力有所上升,盈利能力持续承压。
另据和讯银行了解,泉州银行已提出上市计划,并制定了未来发展战略。首先通过2018-2020年三年时间,实现业务模式、增长模式与管理模式全面转型,继而通过启动上市,带动业务全面增长。至2022年,把泉州银行打造成一家具备区域影响力的上市银行。在增长目标上,实现由利润带动增长,收入和利润增速超过资产增速。
股东结构方面,泉州银行的持股比例较为分散。目前,前三大股东分别为:泉州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15.14%)、连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8.95%)、厦门洪门堂投资股份有限公司(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