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元璋的那么多儿子,都在干嘛?说出来,朱元璋估计要气死,本想着自己选择的皇位继承人,那些藩王应该遵循祖训前来勤王的,谁成想一个个的都作壁上观,好不容易有两个想要勤王的藩王,还是各怀鬼胎。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但是古代人的寿命似乎没有那么长,他的八个儿子在朱元璋死后的第四年也已经去世了。朱元璋去世的八个儿子分别是:大哥太子朱标、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晋王朱棡、八弟潭王朱梓、九弟赵王朱杞、十弟鲁王朱檀、十二弟湘王朱柏和老幺朱楠,除了这八位和朱棣,那么就剩下十七个藩王在整个大明朝的各个地方驻守着,这十七个藩王还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公开支持朱允炆的两个。
如果这么多的藩王都来勤王,估计朱棣也走不出北京城。但是原因就在这十七个藩王身上,能够来勤王的只有辽王朱植和谷王朱橞,但是这两个藩王都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两人都去了南京,结果辽王朱植因为选错了队伍,虽然后面朱棣攻破南京城的时候,他并没有参与靖难这场战役,可因为他的选择最后被冷藏了起来。
而谷王朱橞这个墙头草,先是支持朱允炆,眼看朱允炆抵挡不住朱棣大军了,扭身一变在南京城破之日,主动开城投降,成为了靖难的功臣,不得不说,这个墙头草还是很"靠谱"的。
第二类, 被逼无奈支持朱棣的。
就是公开支持朱棣造反的那位了,本来他也不想支持朱棣靖难的,但是也不想就这样老老实实的看着朱棣发兵攻打南京,而是想着用自己的军队把朱棣给拿下,好获得更大的权力,于是对于朱允炆的圣旨拒不执行,结果反被朱棣看到了宁王的野心,出兵拿下了宁王,这下不得不支持朱棣造反了,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三类, 选择两不相帮的。
这类人是最多的,分别是楚王朱桢、蜀王朱椿、 肃王朱楧、庆王朱栴、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以及伊王朱?。这一大帮人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特别是四个赐封藩国的四个藩王,他们是拥兵自重,不管是谁来都应承下来,两边不得罪,因为他们知道,不管是谁最后当皇帝,自己的位置都不会动,但是如果真的就跟随了哪一个,结局可就难料了。
最悲催的还是朱元璋那几个年龄比朱允炆还小的儿子,一个个都没有成功的到赐封封地去,靖难一开始,为了明朝的安定,这些叔叔们只能是被侄子给软禁了。
怪不得朱棣能够成功的攻到南京,看看朱元璋的这些儿子,明朝的这些藩王,真的是人心隔肚皮,谁也不知道谁是怎么想的,朱元璋知道了,不知道作何感想,自己创立的藩王制度,本来是为了勤王用的,结果大都作壁上观,君臣制度哪里还见踪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