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奸臣乱政,军阀割据,黄巾大起义席卷中原,东汉王朝的覆灭就在眼前。对于黎民百姓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无穷无尽的战火烽烟,让万千黎庶沦为牺牲品。而对于那些野心勃勃的豪强诸侯而言,这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逐鹿天下,一统河山,建立千秋基业,就在此时。
魏蜀吴三国的君主,为了实现自己称霸天下的目的,纷纷不惜血本,延揽人才,三国之中都汇聚了一大批能征善战、谋略精深的文武精英,比如蜀汉的关羽、张飞、诸葛亮,魏国的郭嘉、程昱、许褚、典韦,吴国的周瑜、黄盖、甘宁、陆逊等等,为了各自的主公效力疆场,运筹帷幄,成为引领三国历史走向的关键角色。
现代人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但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历史,罗贯中是文学家而不是史学家。他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在作品中对三国历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增删取舍。三国时代的一些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着墨甚少,甚至只字未提,使得后人对三国历史出现一定程度的误解。
三国时代有这样一个智者,提起他的名字可谓知者甚少,但他却对三国历史走向产生过关键影响,弹指之间毁掉了蜀国和魏国,但他的知名度比起诸葛亮郭嘉等人,却天差地远,远远不如,堪称三国时代隐藏最深的谋士和智者。此人就是魏国大臣孙资。
孙资,字彦龙,出身于山西平遥一个平民家庭。孙资家门不幸,三岁时父母双亡,成为孤儿。好在他还有一个已经成家的大哥,把他抚养成人。孙资天资聪颖,自幼勤学苦读,饱读书史,满腹才学,年纪轻轻就名噪一时。
曹操起兵后大力招揽人才,他听说了孙资的名声,再三派遣使者前来聘请孙资出山。世人皆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其实曹操请孙资出山,诚意丝毫不逊色于刘备。孙资也非常看重未来主公的人品胸襟,不肯轻易出山,直到曹操请了他三次,孙资才欣然接受,被曹操任命为尚书郎,“参丞相军事”,“遂掌机密”,成为曹魏的核心重臣。
孙资与一般谋士的最大区别,他不是拘泥于一次战役或者一城一地的得失,善于高屋建瓴地站在战略高度,拟定总的作战原则和方针,即兵法所说的“造势”。蜀国的失败与灭亡,孙资提出的以守为攻战略立下首功。
孙资向魏明帝曹叡献上灭蜀之计,认为魏蜀之间山谷纵横,道路艰险,如果魏国盲目主动出击,“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粮秣,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得不偿失。
孙资认为,魏国应该以守为攻,“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只需牢牢扼守边境险隘,阻挡住蜀国进攻即可。蜀汉国小力弱,连年用兵,必定会陷入穷兵黩武的泥沼,虚耗国力,自取灭亡。魏国采取了孙资的建议,结果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寸土未得劳而无功,蜀国却因此民穷财尽,埋下了覆灭的祸根。
孙资身为魏国大臣,魏国却也被他一条建议毁掉。魏明帝曹叡病危时,最初拟定大将军曹爽为辅政大臣。但孙资与曹爽不和,生怕曹爽上台后会对他不利,于是极力主张让司马懿也同时成为辅政大臣。正是孙资的这条建议,使得司马懿迅速崛起,最终篡夺了魏国大权,魏国由此一步步走向灭亡。孙资却受到司马懿厚待,富贵善终。孙资在弹指之间毁掉魏国和蜀国,他的名字却知者甚少,堪称三国隐藏最深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