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皇权无疑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掌握皇权的皇帝,便有了最高的统治权力,正因如此,才会发生为夺权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争斗。
皇帝在夺取皇权之后,自然拥有了许多特权,不但能够左右其他人的生死,连衣食住行都是最顶级的待遇。除了这些,皇帝就连称呼都与众不同。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称自己为“朕”,而且只有皇帝才能如此称呼自己,百姓称自己为“朕”便是死罪。那么,为什么这个字如此特殊,会被皇帝选中成为独特的称谓呢?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秦始皇嬴政在统一六国之后,将天下归于一统,结束了混乱的战国时代。如此丰功伟业,嬴政自然要对世人宣告,自己才是天选之子,也只有自己才能完成这样的旷世之举。
于是,嬴政为自己设置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头衔:皇帝。而由于自己是第一个发明并使用这一头衔的帝王,因此他又称自己为“始皇帝”,意思是皇帝这一职务由此开始,后世也便称其为秦始皇。
不过,皇帝也好,始皇帝也罢,这些都是别人对秦始皇的称呼,比如我们看电视剧,天子上朝,下面文武百官齐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那么作为皇帝,该如何称呼自己呢?
在秦始皇之前,很多诸侯国的国君自称为“寡人”,秦始皇却并不认为自称“寡人”有多么的尊贵,为了和别人有所不同,于是他就把“寡人”改成了“朕”。
其实朕这个词,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尊贵。比如屈原在《离骚》中曾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由此可见,朕这个词并非是秦始皇创造的。而“朕”在那个时候,也是人人都可以自称的,老百姓可以自称为“朕”,王公贵族也可以称自己为“朕”。
秦始皇嬴政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从他称帝之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想要得到的、所用的都是天下最好的、独一无二的。那么,在对自己的称呼上,为何会选择一个既普通、又没有任何新鲜感的“朕”字呢?其实,在这个字的背后,还有另外一种含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文字也在不断地演变,现在的“朕”是这般模样,但是在秦帝国时期却并非如此。
放到现在来看,“朕”这一个字是“月”和“关”的结合,看上去没有丝毫的意思。可是,放在篆体流行的秦朝,“朕”则是另一种写法。
它的左边是一个“舟”,右边则是一个“灷(读zhuàn)”。那么,这样的组合是一个什么含义呢?它的意思简单却不平凡。
根据一些学者、专家的“说文解字”的说法,“舟”在古时候的意思是指木船的两块木板间隙,寓意为“寡德以自谦”,与早前“寡人”的意思差不多。
“灷(zhuàn)”的本意为“舟”的一层裂缝,引申之后的意思是“迹象”,换而言之就是“征兆”。因此,舟和灷放到一起来读就有了另一层意思:“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的话就是真理,你们以后都得听我的。
所以说,“朕”这个字虽然很简单,而且还很平民化,但是其背后所代表的意思却很不简单,秦始皇将它作为自己的称呼也很合理。
由此,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写道:“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当然,对于秦始皇选择“朕”这个字还有另一种说法。司马迁在自己的《史记》中这样写道: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
李斯、王绾为何会建议秦始皇用这个字,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朕”是老百姓们常用之物,现在这个常用之物归皇帝单独所有,“垄断”才能展现出来皇帝的霸气。
比如,洪武大帝朱元璋,他曾经是穷苦百姓出身,但是在当上皇帝之后,一直改变不了一些称呼,经常说自己是“咱”。这个字也是一个很普通的字,但是自从朱元璋这样称呼自己后,民间的老百姓便不能再使用这个字,否则就是“僭越之罪”。
不过,像“咱”、“孤”等皇帝自称的字虽然很多,但是唯有“朕”的生命力最强大,从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未曾中断,或许是因为很多皇帝都想超越秦始皇,或者比肩秦始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