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平之战开始的时候,秦赵双方谁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会拖了这么长时间,双方不断堆积人员,导致两国不得不到了赌上国运决战的地步。这样的战争确实是输不起的,双方对于战争都很看重,也都派遣了能打的名将。作为实力要稍弱一些的赵国,肯定要用好人,才能打赢强大的秦国。经过改革之后,赵国的军事实力相当出色,也出现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其中廉颇就是赵国最有名的将领之一。
他一开始负责长平之战,也保证赵军在前线挡住了秦的攻势,双方进入长期僵持的局面。继续用廉颇的话,可能赵国不见得能赢,但起码是输不了的,只是这么长期拖下去,对于两国的损耗都很大。毕竟打仗就是打得钱,赵国自身的力量没有那么强,他们国内有大量的土地都是荒漠森林,和拥有关中,巴蜀的秦相比,确实是有些不行。这么拖下去,赵国也实在顶不住了,必须要寻找破局的方法,赵国就想到了要变通,改变之前的作战思路。当然,这与秦的间谍活动也有着一定的关系,秦见无法突破廉颇的防守,就利用赵国寻求决战的想法,让赵王注意到了赵括。
赵括确实是出身名门,他的父亲也是昔日的赵国名将,可继承父亲的衣钵,赵括却没有能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杰出的将领,他也未曾得到过什么机会。没想到赵王果断启用了赵括,还拒绝了很多人的建议,决定让赵括去负责长平的战事。其实赵国当时还有其他的选择,哪怕是没有让廉颇继续带兵,他们也还有李牧,田单这样的名将,这些人的能力肯定是要比赵括更强一些的。有这些已经证明过自己的将领,干嘛要把国家的命运交到赵括这么一个从未领过大军的年轻人手里呢?
显然,长平之战赵国换帅,也是与国内的政局有着极大的关系。秦的间谍所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要是秦真有这么出色的能力,可以靠着间谍就左右赵王的选择,秦也没必要在长平耗这么长时间,早早派间谍做就行了。这就说明,赵王当时确实有意要用赵括,还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想法,肯定是有一帮人支持用赵括的。这就不得不提到赵括的背景了,他作为名将赵奢的儿子,靠着自己父亲的名气,在赵国肯定是比较出名的。再加上赵括能言兵事,这样的人在国内肯定能混出一定的名气,可最重要的是,赵奢一家与平原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平原君可是直接影响赵国后期政局的关键人物,长平之战爆发的主要因素是上党之争,当初力劝赵王接受地盘的人也是他。从赵孝成王的作为来看,他对于平原君的意见是非常看重的,基本上平原君提出的意见他都会接受,平原君在国内的地位就相当高了,权力也远比之前更大一些。在换帅这么大的问题上,赵王必然会询问这些重臣的意见,他是肯定要问平原君的,而平原君的态度会极大程度左右赵王的选择。赵奢当初就是他推荐给赵王的,赵奢也非常争气,靠着自己的战绩证明了自身的价值,这也让平原君在朝中的地位变得更高了。
由于这层关系,赵奢一家和平原君之间的联系也是比较密切的,相比之下,像廉颇,田单这些人,他们就和平原君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在推荐将领的时候,平原君也肯定会更多考虑自己这边的人。当然,对于赵王来说,除了赵括之外,他当时也没有太多的选择了。之前用廉颇就已经是有些无奈的做法,廉颇确实是能打,可他的年纪也是有些大了,启用老将有启用的风险,要是能有更多的选择,赵王也肯定会多尝试一些的。当时的赵国看起来人才比较多,实际上能用的人确实有限。李牧在代郡等地还没有开始成名,谁也不清楚他到底是能打还是不能打,不开天眼的话,用当时的李牧去挂帅,和用赵括的性质是没什么不同的。至于田单,他曾经拯救了齐国,这是他一生最光彩的事情,也是最后一件光彩的事情了。
他后来到了赵国,可也只是打了一次小仗,没有太多的表现,可能田单并不是真心要为赵国效力。乐毅也是一样的道理,他的身份要更加尴尬一些,在到赵国之后,他也没有忘记之前效力的燕国,来往两国都担任着职位。用他的话也会更冒险一些,燕国在当时和赵之间的关系并不好,还有意要趁着赵国在长平决战,从背后搞一些事情。像田单,乐毅这样的人来到赵国之后就销声匿迹,他们本质上也不是赵国挖过来重用的,可能只是当一个吉祥物使用,用来和其他国家搞好关系,或者震慑一些国家。因此赵王朝廷里面能顶上去的名将确实没有几个了,再加上平原君等人的影响,赵王也只有去赌赵括这一次,可惜他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