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春秋战国一小国人才众多,存国时间最长被秦二世所灭,君主多昏庸;从二元文化与郑卫之音入手,分析卫国为何多昏君?音乐对君主影响
提起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很多人会想到春秋五霸所在的五个强国,战国七雄,或者春秋三小霸所在的三个国家(齐国、郑国、楚国),有这么一个国家,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是一个低调的存在,然而这个国家却是存国时间最长的一个候国,历经41代,秦始皇都没灭了它,直到秦二世时期,才真正灭亡。
这个国家有几个特色,一个是人才众多,并且对秦国影响巨大,出现了吴起、商鞅、吕不韦、李悝、荆轲、子路等一代名人;另一个是贤臣多,昏君也多,到底是哪个国家呢?这就是被称为“郑卫之风”的郑国。我们继续往下看:
卫国简史
卫国在西周初年就被周王分封在殷商故地,当时卫国疆域较大,是这一时期诸侯国国家中势力比较强大的国家,同时卫国深受周公重视,被称为诸侯的长子;卫国在殷商故地,其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较其他诸侯国发达,在康叔的治理下,卫国初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和发展。
进入春秋时期,卫国总体上进入衰落期,虽然也有短暂的中兴局面,但在诸侯争霸,乱世纷争的时代,国运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卫国的衰落主要的原因都有国君昏庸有关,比如卫宣公的淫乱,卫懿公的好鹤失国等等,由于君主自身的原因,导致失去民心,诸子王位之争,工匠内乱等情况使得卫国强势局面不复存在。
到了战国时期,卫国由于实力弱小,先后依附魏国和秦国,任人宰割,当秦二世胡亥继位后,将卫君角贬为庶人,卫国才真正灭亡,国祚907年。
卫国多昏君,多贤臣诚然卫国衰落灭亡的原因很多,政治上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锐意改革有关;地理地势上的劣势,四周都是强国或者大国,是其对外兼并扩张的障碍;对外战略的连连失误,也导致卫国得罪了周边大国,身边没有一个盟友,在中原地区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但笔者认为,卫国国势衰,历经几次亡国复国,最后被秦所灭,其关键原因出现在卫国君主身上。
卫国的昏君
卫国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卫君都比较失礼,仿佛不受周礼制的影响,而卫国大臣就比较守礼。对于礼法守制,最重要的是宗法制和父权制。卫庄公就做的比较好,他维持庄姜正妻地位的同时,收卫桓公做养子继承其君位,这就是宗法制的表现。
但在卫国,宗法制敌不过父权制,因为礼是建立在义之上的,义则以利为基础,父权过盛而导致肆意妄为,则祸至矣。卫宣公与庶母有不正当关系后,又下夺子妻,进而还杀害儿子,这不仅是违反礼义,更是丧心病狂了,皇室内乱,则国家大乱。
后继的卫惠公,与其母在卫庄公面前挑拨是非,造成兄弟俱亡后才继承君位的,得位也不正,故有左右二公子之乱。到了卫懿公时期,更是干尽荒唐事,他因为好鹤,使鹤居于上位,封鹤为爵位,故当国家遇到大敌时,民临敌而不战。
卫献公请两位大臣吃完,自己却跑出去打猎,让两位大臣白等,虽说是小事,这在古代礼制中是严重的失礼,是纯粹污蔑大臣的表现,我们知道森严的等级关系和君臣相待之道是维持君王统治阶级稳定的一种手段。更有甚者,父子争位,卫太子荆聩竟然和自己儿子争夺君王,还成功地将儿子赶出了国外,但一旦自己当上国君时,就想尽办法诛杀大臣;由此可见,卫国的国君全无可谓的为君之道。
卫国的贤臣
与多昏君相比,卫国多贤臣,就连孔子周游列国路过卫国时,都特意关注卫国的发展,卫国的贤臣非常贤,比起孟子所说的君臣之道,有过之而不及。例如,卫成公被驱逐时,其臣子对他不离不弃还多加庇护,晋国国君要加害在晋国的卫成公,正是臣子拼命保护才未得逞,最后臣子做通了晋国君主和周天子的工作,将卫成公放了回去。
蘧伯玉曾对卫献公持反对态度,但当卫献公回国时,他有鼎力支持;孔子曾经赞誉蘧伯玉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由此可见,蘧伯玉是为极为知礼的贤臣。其实,卫献公比卫成公对待下属还要很多,但臣子多以德报怨;卫献公外出接见使者参拜时,其素质低下,全仗大臣的贤能才开撑住场面,就连能够顺利回国都得靠臣子的力量。
卫国君主多昏,而贤臣为何如此之多呢?这与卫国的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上层贵族社会的影响都有诸多关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元文化影响社会风俗
卫国分封在殷商旧都,武庚之乱后,康叔在此经营,其地多殷民,殷商遗俗是根深蒂固的存在,西周初年,周王怕其生乱,着力利用周礼进行控制,因此,这个殷商之地带有明显的二元文化特色,正是这二元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卫国的社会风俗。
殷人的特色分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酒文化,一种是商业文化,如果这两种文化习俗,不加以控制,都是堕落的催化剂。商朝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沉湎于酒精中。反观,卫国的国君没有积极吸取殷商灭亡的教训,反而被其所遗留的文化熏陶。
善于经商,思想容易被利益腐化
善于经商也是卫国堕落的原因之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经济发展好,但没有礼教对其进行正确引导,这很容易成为腐化的诱因,进而成为一个朝代灭亡的催化剂。卫国有商人团体,这部分人极其注重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国家的利益,经济发达了,国民富裕了,如果不加以进行礼制教育,很容易出乱子的。
卫懿公喜欢养鹤,将鹤当作宝贝供养,这确实很过分,但卫国人就是抓住这个辫子不放,当敌国来入侵时,至国家利益而不顾,拒不迎战,导致亡国;这就说明,卫国人有其利益的考虑,并且受礼教影响较少,但贤臣是做不出来的。诚然,卫国战败,原因众多,但社会风气不好,君主无道,民众无国之思想,是主要原因。
国家富裕影响军队战斗力
国家富裕,经济发达可能会直接影响军队的战斗力,理由很简单,士兵失去了战斗的动力,他们没有必要通过战场上俘虏他国士兵,或者缴获战利品来致富;卫国士兵本身就生活优裕,保障自身生活足以,怎么可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战争为国君拼命呢。
战国七雄中,秦国士兵战斗力为何这么强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国士兵贫穷,又自商鞅变法后建立军功爵制,极大地激发了秦国士兵的战斗力;再比如,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有沿海的鱼盐之利,经济状况是战国七雄中最好的,其士兵也是战斗力最差的,秦国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灭了齐国。
卫国、郑国的对比
郑卫之音也是乱世之源
卫国的衰落受殷商风俗、西周礼仪的二元文化影响,同时郑卫之音也是乱世的源泉,一个国家的腐化首先是从上层贵族开始的,上层贵族受社会文化习俗影响,而这其中最容易堕落的当属君主了。 那么有人会问,郑国、卫国两国合称郑卫之音,为何郑国就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呢?
这就是笔者所要讨论的,一个国家的堕落除了社会文化习俗影响外,国君的堕落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卫国国君更有天然堕落的原因。
卫国的国际形势比郑国好
郑国的国君时刻都有危机感。在春秋时期,郑国一直是晋楚争霸战争中互相争夺的对象,郑国常常被动地卷入战争中;郑国夹杂在两位超级大国之中,对外政策在亲晋和亲楚之间摇摆不定,常常朝秦暮楚。
郑国的首鼠两端的对外政策,又导致常常遭受到晋楚两个大国的攻击,在这种形式下,郑国上下都有危机感,这就缺少了腐化、堕落的思想根源。对比一下,卫国的情况截然相反。
卫国比郑国实力要小很多
卫国当时是次一等国家,卫国对别的大国没有威胁,也就不是晋楚相争的主要对象。卫国在卫成公之前,通过联姻通婚等方式与齐国关系不错,也与楚国联姻,齐国楚国都不拿卫国当敌人,此时的卫国无忧无虑。
跟郑国的朝秦暮楚向比,卫国几乎是一直秦晋的,这也就少了晋国的威胁。卫国贤臣多,且很多大臣都善于外交,卫国的国际安全比郑国要高得多。
卫国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容易让人腐化
卫国经济比郑国发达,物质丰富,百姓丰衣足食,卫国的酒业发达,卫国的俗文化发达,这些都是堕落腐化的诱因。我们来看看,卫国历代国君,卫庄公、卫宣公好色误国,卫懿公玩物丧志,卫献公田猎羞辱大臣,这些误国之道,卫国君主都占齐了。
但卫国大臣一直是在周礼制影响之下,在内忧外患之下,大多表现出了优秀品质,这在历史善也是少有的。笔者在前文详述了卫国君臣所表现出的特点,受到礼俗文化影响很大,特别是郑卫之音对君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
何为“郑卫之音”?那么,郑卫之音到底是什么?关于“郑卫之音”,历代就有很多争议,先前有人所指,郑卫之音就是《诗经》当中带有卫风的诗,被称为淫诗;现在学者更倾向于郑卫之音,所指的是郑、卫两国带有殷商特征的音乐。
《论语》记载“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礼记·乐礼》记载“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纣,好酒淫乐,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此外,孔子批评子路弹琴,曰“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由此可见,所谓的亡国之音,靡靡之音都是从商纣王那传来的;尽管这种说法,未必能让人完全信服,但在毫无疑问,这种带有负面影响的音乐来自于商朝的可能性很大,而且这种音乐还不是商朝的官方音乐。
由此可推测,郑卫之音是受商朝官方和民间再创造的一种不雅音乐,郑国、卫国是商朝中枢地区,民间自然保留了这种遗风,这种音乐与周朝宫廷音乐是格格不入的。
西周音乐是以编钟、编磬为主要构成的“金石之乐”,主要用在正式的场合中,例如王室重臣,国君与贵族当中,西周的这种音乐节奏感不强,让人提高灵性,保持娴静,是与礼节相呼应的,并不带有娱乐性,因此,后世国君都不太喜欢这种太正式、庄严的音乐。
例如,梁惠王见孟子时说“寡人,直好世俗之乐而”,魏文侯则对子夏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由此可知,先王的礼乐是注重功用性的,帮助人修身、齐家治国的,而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新乐是引诱人娱乐,自然会被更多人所喜好了。那么郑卫之音对君主有何影响呢?
讨论
我们分析一下音乐的影响力,例如,听现代摇滚音乐,节奏感很强,心理就容易兴奋,人挺多了就容易浮躁不安;如果听乡间民俗、传统音乐,就算听不懂歌词,人的情绪也会受到其影响,特别是舞厅的蹦迪音乐,一下子就能把人带到音乐的氛围中去,根本就不用学习。
堕落的君主除了玩物丧志外,也很容易被声色所迷,因此要想破坏或者讨好一个国家,给君主送女人、送“淫乐”就行。春秋时期,秦穆公发现晋国由余非常贤能,如果辅佐晋王,就会对秦国有不小的威胁,秦穆公在内史廖的建议下,通过赠送晋王女乐,来离间晋王与由余的关系,果然,晋王得女乐后,被夺其志,懈怠于政。
孔子在鲁国时,鲁国兴盛,齐景公被鲁国送女乐,鲁国君臣沉迷于声色中,鲁国败落,孔子远走他乡。至于卫国,这些昏庸君主对女乐是没有抵抗力的,卫武功时,卫国发展还可以;到了卫庄公时,他大娶姬妾,这很容易与享乐结合起来,并且在卫国文化风俗的熏陶下,皇室子弟难免不沉湎的女乐中去。
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卫国是失败的,卫国对继承人的培养是比较轻视的,拿州吁为例,在父亲纵容、引导下,失教的同时,州吁自然后偏向于俗文化,这是造成其轻浮、处事糊涂的后果。而卫国生产女乐,比他国而言,卫国国君沉迷女乐的概率自然要高很多,所以说,卫国的生乱深受俗乐文化影响,是有一定原因的。
参考文献:《战国策》、《吕氏春秋》、《国语集注》、《史记》、《资治通鉴》、《左传》、《春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