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绍兴书圣故里。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性格。
绍兴的性格,寄托在城镇山水里。木梁黛瓦,青石胡同,小桥流水,如同一笔一画,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印象:亦刚亦柔,兼容并蓄。
过去几十载,中国城市一直忙于适应变幻莫测的现实。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让旧城被不断覆盖、翻新;新城狂飙突进地向外扩张、吞并。当慌乱归于平静时,人们恍然发现,城市间面目“撞衫”,简直无从分辨。
然而,对于绍兴人而言,任凭经济如何发展,现代化进程何等激烈,这片居住之地,依旧与记忆里的“老绍兴”相差无几。
人道“绍兴师爷”聪明,殊不知,绍兴人最大的聪明在于,对历史文化之“根脉”,作了保护与传承。此举铸就了绍兴历史与当下的繁华,更是其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原动力。
古城保护的“绍兴模式”
在许多老绍兴人眼里,仓桥直街蕴藏着绍兴古城的魂魄。
仓桥直街三里长,地面铺着大块青石板,两边的街市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国初期。屋檐随着街的延伸,参差起伏,檐头上挂出杏黄旗幡和灯笼的,尽是茶楼酒肆。墙面斑驳依然,花窗棂格上赭漆层叠,显得古色浓郁。凑近了看,才发现门面各有洞天,咖啡店、服装饰品店、主题餐厅,现代化的时尚元素包罗其中,丝毫不显突兀。
老街最热闹的是傍晚,下班回家的居民,骑着公共自行车穿过,或拐入了某处巷弄。卖臭豆腐的老伯,一边搅和着锅,一面用“绍普”与游客唠嗑。还有摄影爱好者,蹲守在拱桥上,期待拍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照。
“仓桥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古城保护‘绍兴模式’的极好样本。”绍兴市名城办主任陈永明说,所谓“绍兴模式”,是指维持古城格局,在保护传统历史街区的前提下,对城市进行更新。专家认为,这样的保护方法,在全国值得推广。
2001年,绍兴市政府经过缜密论证,开始了由政府、管理部门、个人共同参与和投资的仓桥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工程。“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保护修缮工作始终围绕着这16字原则,修旧如旧,甚至原封不动地保持原貌。
光修复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仓桥直街保持了当地传统生活的延续。在保护修缮工作前夕,绍兴政府和当地居民就签订协议,工程结束后是否搬回居住全由居民自愿决定。在保护修缮工程完成之后,原来的1200户居民中有858户迁回原址。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仓桥直街“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该组织认为,仓桥直街“符合欧洲遗产保护方法,即以修缮为主,尊重原真性,而不是推翻重建”。
保护即发展,历史街区潜力无限
绍兴人的古城保护意识,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始于1980年代初期的《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有意编入了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1998年,绍兴市政府着手编制《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1年12月,《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经省政府常务会议正式通过并实施。8.32平方公里古城范围内,划定了五大片二小片历史街区,规划用地面积161.64万平方米,分别为越子城、鲁迅路、蕺山、八字桥、西小河、新河弄、石门槛历史文化街区。2012年,又新增前观巷历史文化街区,用地面积增至170.1万平方米。
陈永明说,名城保护工作,为历届绍兴市委、市政府之共识,“保护也是建设,保护也是发展”这一理念,多年来得以贯彻。
古城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为此,绍兴建立了多元的投资体系。2003年底,由于仓桥直街的成功范例,世界银行愿意为绍兴注入4412万美元的贷款。
推行“公私分摊”,电力、电信、有线电视、路灯、排污、自来水等管线的实施,做到“谁家孩子谁家抱”,对于公建设施全部由政府承担,私房修缮一般采取政府负责55%、产权人负责45%,公房由房管部门承担45%等。
十几年保护整治,是行之有效的,荣誉亦纷至沓来。2009年,越王城保护整合工程、石门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程获“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2014年6月,八字桥和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获世界文化遗产点段;2015年5月,蕺山历史文化街区获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称号。
激活人文资源,乡贤文化的“上虞现象”
绍兴建城2500多年,自古便是江南的文化中心,孕育的文化名人不胜枚举。绍兴人对于家乡的归属与认同,极大部分出自对悠久历史与乡贤文化的认同感。
历史如大浪淘沙,乡贤文化需激活与发扬,才不至渐行渐远,这一点,上虞区走在全国前列。
上虞建县久远,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走出过王充、谢安、竺可桢、谢晋、何振梁等一大批杰出乡贤。
2001年,上虞便着手发掘乡贤文化。这一年,上虞乡贤研究会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以“乡贤”命名的民间社团。
15年来,上虞乡贤研究会整理和撰写乡贤文化、乡贤史料类文章1000余篇,自费出版了《上虞乡贤文化》8辑;组织了王充、竺可桢等乡贤的学术专题研讨活动;还奔走乡野村落,抢救祝氏祖堂、谢晋故居等一批批濒危历史文化遗产。
“纸面上的研究和传承只是第一步,让这些文化资源尽可能为今所用,才是活的传承。”上虞乡贤文化研究会会长陈秋强说。
现在,行走在上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乡贤文化的元素。许多道路、学校,都以乡贤名字来命名;舜帝庙、英台故里、东山凉亭等景区,有乡贤文化为主题的楹联、匾额;上虞名贤名人展览厅、乡贤纪念馆、乡贤研究会少儿分院等,亦相继成立。
乡贤文化建设,不仅在上虞形成了一股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目前,“虞商回归”工程引进回归项目145个,到位资金116.6亿元;由区内乡贤出资的公益基金有100余个,本金总额达9.6亿元。
创意产业,重新定义城市美学
游客来到绍兴越城区迎恩门一带,往往慢下脚步,这里临湖建着一座漂亮的德式“小镇”。
“小镇”里,一栋栋房屋造型简约别致,颇具欧美“后现代”风格。越西廊桥将“小镇”一分为二,廊桥下,有个“嘻哈范”的篮球场。
住在“小镇”里的,多是年轻人,他们个性张扬,脚步飞快。5年间,一拨拨年轻人搬入这里,开始了创意创业之旅。
“小镇”名叫金德隆文化创意园,是绍兴最负盛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占地150亩,16个街区式艺术院落拼凑成的独特景观,使其成为城市地标。
这里的企业,几乎都在文化创意产业链上,譬如安生装饰,是一家做商业空间的室内设计公司;悦香静舍,致力于煮茶、焚香文化的推广;主卖咖啡机,做咖啡培训的欧帝咖啡,还是台州人开的……
2010年,金德隆刚开业时,是五金机电的专业市场。随着市场与产业需求的变化,这里逐渐聚集了文化创意氛围,越来越多的文创企业入驻。2012年,金德隆正式被认定为绍兴市级文化创意园。
“2015年,园区里380家企业,创造了33亿元的交易额,比2014年多了12亿元。”金德隆文创园掌门人丁海土向记者介绍。
这番成绩,得益于绍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里,从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等5方面列出的30条高含金量政策,为文创企业带来实际的福利,也少不了园区方创新经营的功劳。
丁海土独创“会客商业模式”,将每一次活动都当作是园区企业的营销平台,让企业间互相分享产品、资源信息,又搭建平台让外界认识企业,营销其品牌和产品。
此外,金德隆文创园已向相关部门递交变为4A景区的申请,“未来,这里将是可以旅游的产业园”。
让文化产业化,让产业艺术化,金德隆是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