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梁祝传说、曹娥庙会、民间吹打、修缸补甏、麦秆编织……这些非物质文化诞生于民间,它们曾经是我们耳熟能详、随处可见的民间传统,但由于是通过人际传播,也是最容易消逝的一种文化形态。
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绍兴市上虞区目前的非遗保护情况如何?面对这些随时可能只剩下回忆的文化遗珠,我们又该如何增强它们的生命力,使非遗更好地活在当下?记者专题聚焦上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探路:让非遗在“活态”中传承
小越镇小“剪纸大课堂”
五龙庙会
上浦镇中《狴犴龙舞》
曹娥庙会
民间吹打
在上浦镇中,“狴犴龙舞”已成为该校的特色表演项目。这是一个濒临消亡的传统舞蹈,起始于南宋年间,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源自上古时代舜巧用狴犴龙治水的古老传说。每当庙会之时,人们就会表演狴犴龙舞来祭奠舜。随着时代变迁,这种民间舞蹈逐渐失传,如今在上浦镇中学生的传承下,在上虞区文艺汇演、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上,都能见到他们演出的身影。“这种演出过程,本身就是在传承。”上浦镇中相关负责人表示。
每逢农历五月廿二,颇具地方特色的曹娥庙会十分热闹,四面八方的香客,捧着一颗真心,沐着一路风雨,成群结队前来烧香和宿山(通宵念经),祭奠孝女曹娥。庙内烛光融融,香烟缭绕,善男信女济济一殿,钟磬念经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与此同时,余姚、嵊州等地的商贾也接踵而至,在庙廊、沿街摆摊设点,兜售生意,场面十分火爆。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至二十,崧厦镇“五龙庙会”都会组织民间祭祀和大型文艺踩街、文艺演出等活动,一时成为群众狂欢的“草根party”。尽管有些村民都搬到了百官城区居住,但每到“五龙庙会”期间,村民们仍会赶去参加。整个庙会由扬旗、请神、祭神、出巡、演戏等部分组成,特别是迎神出巡,除传统的民间吹打和民间杂技之外,还有如神船、虾兵蟹将、蚌壳舞、网皮龙等,具有鲜明的渔业特色,勾起了很多老百姓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在章镇清潭小学,“根雕制作”劳动实践基地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根雕手艺的“徒子”、“徒孙”。在下管镇小,传统舞蹈“仙鹤高跷”演变为一种运动保留了下来。小越镇小已将“剪纸”作为选修课程,并请来非遗传承人做“总教头”,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对非遗最好的传承,就是实现‘活态’传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柯妮赛告诉记者。近年来,上虞区正是循着“活态传承”的理念,在还原非遗原貌的基础上,通过举办全区非遗知识竞赛、非遗摄影和征文比赛、民间吹打擂台赛、梁湖年糕糕塑(泥塑)制作大赛等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成果:171个项目成功列入非遗
“近年来,上虞区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方位挖掘、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柯妮赛介绍,截至目前,上虞区拥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171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民间文学“梁祝传说”、传统技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统戏剧“目连戏(哑目连)”;浙江省级项目8项:民间文学“虞舜传说”、传统音乐“上虞吹打”和“道教音乐(太极祭炼音乐)”、传统舞蹈“狴犴龙舞”、曲艺“绍兴莲花落”、传统技艺“乌金纸制作技艺”和“上虞特色豆制品制作技艺”、民俗“曹娥庙会”。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数量位列绍兴市前茅。
自2007年起,上虞区就设立每年100万元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在全区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2010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近几年在建立非遗档案资料库过程中,上虞区又多次开展普查,以笔录、摄影等搜集整理相关线索6万多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
“不仅要保护,更要做好非遗的传承创新。”据介绍,为在全区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上虞区以组建民间文艺团队为载体,将分散在全区各地的民间表演艺术进行策划和整合,组建了民间吹打乐队、高跷队、舞龙队、舞狮队、剪纸队等民间艺术队伍52支。另外,上虞区还积极尝试在区非遗馆、村(社区)农村文化礼堂、学校等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主题展览和培训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需求。目前,上虞区已建立省、市、区三级传承体系,各类传承基地44个。
思考:非遗传承之路如何走得更远
“乌金纸曾是我们上虞的独门技艺,现在很多优秀人才都流失了,我就怕后继无人啊。”64岁的朱信灿是蔡林乌金纸为数不多的传承人之一,他对技艺传承充满了担忧。朱信灿告诉记者,乌金纸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把一张普通的土纸制成既韧又薄、墨匀、色泽亮的乌金纸,先后要经过选材、制纸、裁纸、压榨、烟熏、涂墨、烘焙、修边、出具、包装等3个环节、72道工序,光学会就要花上数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