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四个镇日前获得了2021-2023年度“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其中,新浜镇以独特突出的戏剧艺术,斩获一个席位。新浜戏剧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内涵丰富,素有“山歌马灯之乡”和“戏剧之乡”的美誉,戏剧艺术群众基础强大。新浜人不仅热爱戏剧,更是能歌善舞,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戏剧创作名家和优秀戏剧表演人才。
多年来,新浜镇坚持举办各种文艺活动,积极推广戏剧艺术,让戏剧成为新浜这片热土的金字招牌,成为滋养居民精神生活的养分。
村村有戏台 个个是戏迷
戏剧的发展和传承在新浜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有隆庆年间的隆庆寺和乾隆年间的大方禅院,还有“花篮马灯舞”“新浜山歌”等民间文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为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浜的荷花也享有盛名,被誉为“沪上芙蓉镇”,盛夏时节,各品种的荷花竞相开放,还有一批赏荷、品荷、画荷、写荷的文人雅士,因此,这里成立了“荷乡创作室”,汇集了许多热爱戏剧表演、戏剧创作的人。
郑小春是“荷乡创作室”的文艺骨干,也是戏剧“发烧友”,他不但参与表演,而且自年轻时起就担任新浜戏剧宣传通讯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土记者”,他创作的戏剧小品《情怀》早在1999年就在区级比赛中获奖。通讯员的身份使他非常了解新浜戏剧的发展。郑小春介绍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样板戏流行时,新浜就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剧目,表演数量也非常多,很多人从孩提时就跟随大人一起看戏,对经典剧目非常了解,总能说上几句台词。小到不满十人的“螺蛳壳道场”,大到可容纳500人的大舞台,这里几乎村村都有戏台。所以在新浜,家门口看戏不是奢侈的活动,而是村村都有的时尚。另外,每年村里都有一笔预算经费用来维护和保养戏台,村民对戏剧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每次“荷乡创作室”创作了新的剧目,需要招募演员,只要在微信群里发布通知,就能很快召集到几十名热爱戏剧的群众演员。新浜“百姓明星”沈杰说:“我们会给报名的人试戏,还会为每个角色安排A、B角,保证每次剧目都能顺利演出。”
台下会编戏 台上善演戏
新浜戏剧拥有牢固的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戏剧题材扎根乡村生活,与民生紧紧联系在一起。
新浜戏剧以服务本地受众为主,既有时长一小时的剧目,也有一二十分钟就能演完的戏剧小品,表演语言有当地方言和普通话两种形式。但是不论形式如何变化,新浜戏剧的内容创作总是聚焦农村,围绕居民身边的事展开。
以“荷乡创作室”为例,创作室的成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大家都没经过专业训练,却几乎人人都能自编自导自演,从故事脚本到音乐编排,甚至制作服装道具,都由成员自己完成。台上他们是戏剧表演者,台下他们就是编剧、导演、场务,而他们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
创作室成员沈世娟退休前在镇文化活动中心做保洁工作,但是她从小就喜欢戏剧,有一双善于发现故事的眼睛。她根据新浜镇过去缺少文化生活的现实,创作了小品《阿兴回家》,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从沉迷赌博到幡然醒悟的故事。在她的编剧和演员们共同的努力下,节目受到了大家的好评。这样取材于真实生活,传播正能量的戏剧,是新浜创新戏剧的代表。
此外,新浜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还鼓励文体干部们积极参与戏剧创作,与居民多接触,平时多记录,积极创作反映美丽乡村内容的剧本。今年新浜镇举办了首届“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培训班,汇聚了来自各行各业的55名学员,为热爱戏剧的创作者们请来专业老师,为他们提供学习专业戏剧创作技巧的机会,也为日后能创作出更好的将情感与内容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奠定了基础。
线下有沙龙 线上添新剧
今年,《文汇报》曾辟专版介绍“戏剧之乡”新浜,“学习强国”平台与国家文旅部网站也曾先后播出《戏剧之乡•上海新浜》的电视专题片。新浜戏剧逐渐走出乡村,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得益于新浜镇坚持挖掘民间特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探索发展文旅融合,从而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新浜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人陈叶萍说:“每年年底,我们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会举办‘一村一品’展演活动,让每个村的戏剧团队创作原创戏剧作品参与评选,鼓励大家参与戏剧创作,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除了“荷乡创作室”之外,还有许多文艺沙龙活跃在新浜各村居。楹联沙龙、戏曲沙龙等活跃在乡村茶馆、田间地头,新浜镇的老年朋友通过各种沙龙,了解新鲜事、身边事,不仅丰富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也给传统文化加持了群众基础。此外,新浜还有自发成立的宣讲团,成员都是已经退休的老人,他们熟悉新浜历史,又热心公益,陶木南就是其中的成员。据他介绍,每年暑假,宣讲团就会给小朋友们讲红色经典和爱国志士的先进事迹,传递爱国情怀。
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新浜居民的娱乐生活,营造了新浜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如今,新浜戏剧紧跟时代潮流,在疫情期间也没有停止活动,从线下到线上,把戏剧表演作品录播下来,在微信公众号上播放,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就能观赏新浜戏剧,新浜“戏剧之乡”的品牌越发鲜明,助力了乡村振兴和“绿色、智慧、人文”新浜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