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上虞广播网 > 上虞文化频道 >

从古人用玉的记载中探讨玉文化的推广方式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21-05-10 16:04

古人对玉的崇拜与珍爱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在古代文献与现存古玉器实物中均有所反映,主要为玉的珍宝论、辟邪论、道德论、天地自然观及玉器在礼制、服饰、祭祀、丧葬、交往中的使用。

玉作为一种矿物质原料,存量巨大,较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等而言并不珍稀,但玉石可依硬度、细腻度、色泽分成不同的档次,这就给玉料的使用与选择留出了巨大的空间。

高档玉材与低档玉材在美感、价值、稀有程度上差别悬殊,古人把上等玉料视为珍宝,并由此产生出种种传说。

《艺文类聚》收有《尹文子》中的故事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玉径尺,不知其玉也,以告邻人,置于庑下,其玉照明一室,大怖,遽而弃之于远野,邻人取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贺曰: '大王得天下之宝,臣所未尝见,王问其价,玉工曰: '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可一观。” 古人认为好的玉器价值连城,在古代的文献记载中多有出现。

古人以为玉具有祥瑞与辟邪的功能,《说文》释瑞, ''以玉为信也”是说用玉表示诚信。

《礼记·礼器·疏》中言: “天子得天之物谓之瑞。以圭为瑞者,圭兼五等玉也。诸侯之于天子如天子之于天也,天子得天之物谓之瑞,故诸侯受封于天子,天子与之玉,亦谓为瑞也。《尚书》云辑五瑞,又云班瑞于群后,是也”。

“瑞表示祥瑞、嘉瑞,所谓祥瑞与嘉瑞包含了风调雨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社会的谐调,古人认为这些都可以通过玉的得失而表现。

《尚书·舜典》有“辑五瑞”之说,后人释“五瑞”为五种不同形状的玉器。

《白虎通·瑞贽》曰: ''何谓五瑞,谓圭、壁、琮、璜、璋也。”

人们期望着通过玉瑞的使用调整天与人之间、人与君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邪”是与“瑞”相对应的概念, 《尚书·大禹漠》有“去邪勿疑”之句,此外之“邪”应指不正、非正统,古人认为这类不正统的风气、术技会对人造成伤害,视为“巫邪” ,而玉则可以通鬼神、告袒祢。

《礼记·曾子问》记有天子、诸侯出行时以玉祷告之事。

孔子曰: ''天子诸侯将出,必以币帛皮圭告于袒祢,遂奉以出,载于齐本以行,每舍奠焉,而后就舍。反必告,设奠。卒,敛币玉载诸两阶之间乃出,盖贵命也。”

《礼记·郊特牲》记:“灌以圭,璋,用王气也。”其注曰:“灌,谓以圭瓒酌凶始献神也。”

这些记载所表现的是用玉通神以求利避害的情况。

佩戴是玉器使用的重要功能。

人们佩玉所表现的内容非常的复杂,或用以表现身份,或用以表现能力,或是一种装饰,还能表现出佩戴者的财力。

在两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众多的成组玉佩,表示墓主身份的作用非常明显。

但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佩玉还用于表示人的能力和品德,

《诗·卫风·凡兰》曰:“凡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带悸兮。凡兰之叶,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其注释觿,“锥也'',用于解结。

韘最初是以多种材料制成的射御工具,西周时期逐渐演化成佩玉。

古人还将玉器的使用同人的品德相联系,从而升华玉文化。

用玉比德的思想见诸于古代的多家学说,由于儒家学说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儒家用玉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

《荀子·法行》篇记载孔子论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钢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共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礼记·聘义》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而且在这里的七种品德之外,还有四德。

在儒家看来,玉是事物发展的理想境界的象征,

《孟子·万章上》记:“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也者,终条理也。”

在儒家的经典中强调用佩玉进行人的品德修炼。

《礼记·玉藻》记:“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冲牙是佩玉中能撞击出声的玉体,“徵”、“角”、“宫”、 “羽”是不同音阶的音响,“采齐”、“肆夏”应是乐章的节奏。

这里强调的是:首先,“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把佩玉作为一种主动行为,是在制度化或群体活动之外的自我约束。

其次,不使玉的撞击声杂乱,要有一定的动作,一定的节奏。

再次,要比德于玉,追求某种道德境界。

《玉藻》在提出上述程序后曰:“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佩玉有声本身应是一种佩戴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按节奏锵鸣是对佩玉者的人为的限制,“非彼之心无自入”则是对人思想的约束。

本来,“玉以比德”是佩玉追求中的美好境界,佩玉有声却把美的追求引向了腐朽,古文献中对繁琐佩玉所产生的麻烦也有记载。

玉是自然界中的精华,具有某些神异作用,对于这一点,古人深信其然。

《荀子·劝学》曰:“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认为玉能带来水气,滋润草木,这并不是荀子个人的想法,而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 这一论调在众多的古文献中都有表述。

如《大戴礼》有“玉在山而木润,川生珠而两崖不枯,珠者,阴中之阳也,故胜水;玉者,阳中之阴也,故胜木。”

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玉可以调整阴阳,会给生物的成长带来生机,山地朝阳一面为阳,所谓阳中之阴是指给山的阳面带来水气。

玉的这一功能对人体也是适用的,带玉能有利健康,有利于生长发育,有利于人的生存。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