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在过去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缓缓流传,很多国学古籍我们值得用一生时间去研读,但是众多经典不可能全部走入大众视野。
因此编著教科书的专家们和老师们经过长时间的协商讨论决定哪些文章在什么阶段入选、有无必要删除修改部分内容等。
有这样一篇文言文,选入课本后被世人朗读背诵,但出版时,却都删掉了最后一句话,这篇课文就是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卖油翁》,是欧阳修写的一篇寓意深刻的小故事。
被选入语文课本的《卖油翁》,删除的是怎样的一句话?
欧阳修不仅是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在中华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卖油翁》这篇寓言故事通篇不过短短一百余字,却寓意深刻被后人所朗诵,课本上《卖油翁》最后一句话是,“康肃笑而遣之。”
然而翻阅原文,文末还有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就是《卖油翁》中掀起无数争议的“神句”,但是整篇文章其实篇幅很短,专家们为何还要删除最后一句话呢?
相传陈尧咨在当时射箭技术十分高超,每一次展露身手都会获得大众的一片掌声和赞赏的目光。
但一位卖油翁却态度平淡无奇,陈尧咨于是上去询问。随后,卖油翁将油壶举得高高的开始往瓶里倒油,大家肯定会问这有什么稀奇的,谁不会倒个油呢?
但是大家关注的点来了,油壶肉眼可见之小的瓶口上竟然放了一枚钱币,油束仿佛有方向地穿过钱币的方孔中心顺利地被倒进了油壶,甚至连钱币上中心方孔都没有沾到半点油渍。
卖油翁最后只是气定神闲地对吃惊的陈尧咨说,他也没有别的过人之处,只是熟能生巧罢了。随后,醍醐灌顶的陈尧咨于是恭敬地送卖油翁离开。
原文中最后还有这样一句话:“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解牛斫轮就是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那最后一句意思就是说这与那两个出自《庄子》里的故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那这两个典故又写的是什么,欧阳修真正想要表达的又是什么呢?
语文课本中的《卖油翁》,为何会删除最后一句话,听专家咋说?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典出《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手艺十分精湛,他在宰牛时不需要用眼睛看,就已经熟知牛内部的结构,连文惠王都为其技艺亲自召见了他询问究竟,庖丁说他寻找的是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不是一心研究宰牛的技术。
这则故事与《卖油翁》中讲的是用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经过反复实践摸索,掌握一定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做事就能得心应手,无往而不利经历了循环往复的摸索,就算肉眼不可见,也能将事情做得应用自如、得心应手。
轮扁斫轮
“轮扁斫轮”典出《庄子·天道》,有一天齐桓公正在屋里专注认真的读书,与此同时轮扁在院子里做车轮,二人经过一番交谈,轮扁对让齐恒公爱不释手的书卷发起了好奇。
齐桓公如实告知,读的是记载圣人言行的书。这时候轮扁却语出惊人,使得齐桓公怒不可遏,然后让他解释为何这样说,说不上来就将他处死。
轮扁到底说了什么呢?只见他淡定地说,齐桓公现在读的不过是一些早已不在人世的人留下的糟粕,很多技能是无法用书本记载下来的,即使记录在册不去实践也不能真正的得到精髓,一味地看书只会被禁锢住,这是自己多年来做车轮所得的经验。
这个典故中轮扁独树一帜的认为圣贤之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知识不一定都是在书本里,真正的学习就应该像他做轮子一样,从实践中获得自己独有的见解。
而不是按照先人的主观意愿传习,整日读书只赋予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只有多去尝试实践,才能掌握,看书只是获取理论。
欧阳修将这一典故引用在文末,本意应该是要突出“熟能生巧”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这个典故本身存在一些争议,深究之下,甚至理解为读书无用也不为过。
若是将最后一句话也选入教科书,教师在授课时就会陷入两难境地,怎么分析这篇文章才能良好地避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那学生自己挖掘出来又应该怎么办?
因此,专家们认为如果加上这句话,对学生的负面引导因素太多,虽然删去原文的最后一句可能使文章的结构稍有欠缺,但保留这句话的不可控风险大得多。
无数的文化瑰宝经过岁月的沉淀向我们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时代,其中的很多即使放到现在仍然有其参考的价值,现如今我们在数据化的时代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可以使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