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上虞广播网 > 上虞文化频道 >

王馗: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发展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20-10-21 12:16

10月20日晚,由沁源县秧歌剧团有限公司排演的沁源秧歌《小二姐梦梦》,孝义市秧歌研究会排演的汾孝秧歌《二圆圆算卦》,晋源区文化和旅游局、太原聚文汇秧歌艺术有限公司排演的太原秧歌《翠屏山·闹酒馆》,广灵县艺承秧歌演出团排演的广灵大秧歌《烈女传·借当》,寿阳县文化馆竹马戏艺术团排演的高跷竹马戏《三英战吕布》,五台县赛戏团排演的山西赛戏《调鬼》在昆山当代昆剧院梁辰鱼剧场参加盛典展演。这是2020年全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中的20台折子戏之一的山西折子戏专场。

 

剧照赏析

 

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发表了评论:

 

山西省折子戏专场。四大梆子与秧歌、道情等风格迥异的小剧种,共同构成了山西戏曲版图,以干板为主的秧歌如汾孝秧歌,以梆子腔影响下的传统训调、小曲为主的秧歌如广灵大秧歌,以民歌小调为主的秧歌如沁源秧歌、太原秧歌等,虽同为“秧歌”,但展现出极大的地域差异,其身段表演亦自具规律。而在寿阳爱社、仪式舞蹈基础上的高跷竹马戏,在晋北民间赛赛活动中的赛戏,以浓郁的仪式性与社区精神生活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些沉潜在基层的戏曲形态是涵养山西戏曲文化空间的重要载体。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综合治理”山西戏曲的政策规划,为提升四大梆子与地方小剧种的生存活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但四大梆子培养出了一代青年领军人才,其影响力波及到当前,而且众多小剧种在良性的生态推进中保持了传承创作的活力。

 

我青少年时期能够接触到的诸多小剧种如道情、二人台、耍孩儿、朔州秧歌、眉户、碗碗腔、祁太秧歌、襄垣秧歌、上党落子等等,都有一批质量上乘的优秀剧目,在今天来看,即便是基层的团队都保持了“专业化”的生存机制,乃至在基层民间的鼓乐班中小剧种业余演唱亦不遑多让。

 

当今天的汾孝秧歌、广灵大秧歌、沁源秧歌、高跷竹马戏、太原秧歌、赛戏登上昆山百戏展演平台时,民间坚守的力量令人赞叹,同时也倍感基层传承的艰辛困难,其突出的问题:剧种个性越来越弱、剧种传统越来越变异、艺人后继能力越来越困乏、剧种表现力越来越简单化、剧种的专业化能力越来越差,都是切实地让人感到今不如昔。尤其是这些曾经依靠专业团队传承的剧种形态目前大量地依存在民间社区的业余组织,成为群众文化中的弱势内容,也成为非遗保护工作、艺术创作工作都难以波及的“两不管”地带,困扰其生存的体制机制让剧种艺术与传承团体始终找不到寻求政策扶持的良性空间,这意味着国家大力倡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各种利好政策,很难顺利地落地,戏曲文化生态正在趋于萎缩与破坏。

 

非遗项目是国家文化资产,不论其在四级名录的哪一个层级,都需要在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切实主导,都需要社会各界全力呵护。在山西六个剧种捐献仪式上,一位民营团队的捐献者将剧种古老的盔头捐出来。他说,“如果剧种传不下去,捐出去的东西起码是对这个剧种的念想”。

 

如果一门艺术真到了完全不容于时代与社会,或许它的最好归宿就该在博物馆,但如果一门艺术本该在政府与社会的一点助力下就能传续发展,而就因为这一点助力不济而传不下去,那这份国家资产的维护者责任大矣。在保护发展传统优秀文化的工作中,政府永远不该缺席。因为,文化传承不只是文化形式葆有者的责任,还是所有文化共享者的共同使命。

 

王馗

王馗,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戏曲研究》主编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2002年获得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从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至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至今。主要成果出版个人专著有:《佛教香花——历史变迁中的宗教艺术与地方社会》、《鬼节超度与劝善目连》、《孤山的文人影像——三百年小青热辑事论稿》、《偶戏》、《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研究》(第二作者)、《解行集》等,参与主编《昆曲艺术大典》、《昆曲艺术图谱》、《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等,全国哲学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剧种艺术体系现状与发展研究》首席专家。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