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观众在服贸会上的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文化创意展区参观。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4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由京津冀60余家博物馆与文化企业参与的“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文化创意展区”亮相服贸会,通过现场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博物馆文化特色与创意。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张漫子)从超大L形LED裸眼3D交互屏幕上的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效果图,到VR试衣间和异地同台演唱会;从东苑戏楼真人表演与童书《贵妃醉酒》中的角色互动,到把古今大运河的全景画卷“揣进口袋”……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化服务专题展现场,文化、创意、科技的交融共生让人们看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上千家亮相服贸会的专业机构和企业主体带来的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交融的案例,不仅展现了文化产业近年来的新亮点、新成果,更为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开另一扇窗。
数字转型,让文化产业危中寻机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秩序形成冲击的同时,也加速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转型。
在服贸会期间举行的第十五届北京文博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会长张斌表示,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
“以社交媒体、数字阅读、数字音频、数字游戏、在线教育等为代表的面向客户端的数字文化产业用户规模明显提升。以移动终端、车载终端、家庭大屏终端等为载体的数字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张斌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29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其中,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细分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
9月7日,工作人员在服贸会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文化创意展区展示锁绣技艺。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结构优化,城乡差异进一步弥合
近年来,数字经济与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微信、短视频、直播等应用降低了互联网使用门槛化娱乐生活,在线视频平台、在线音乐平台、在线直播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的广泛使用缩短了数字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
2020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6.5%,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46.2%。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2018年12月缩小了5.9%。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认为,数字技术对居民文化消费水平进一步均等化、消费选择进一步多元化有重要影响。
“云音乐会、云录制、云展览、云观影等文化生产与消费新场景、新模式,通过推动优质内容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培育的新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城乡之间文化消费的差异。”范周说。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国表示,以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发展活力,持续推动文化转型升级走向深入。
9月6日,参观者在服贸会综合展区参观展出的《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打通“双循环”,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供给
服务贸易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国际贸易合作的增长点。而文化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数字经济的发展,同样彰显出巨大潜能。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本届服贸会上介绍,在中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提升至54%,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60%,服务业吸纳外商投资超过了70%。
近5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年均增长4.7%,2019年服务进出口达到7850亿美元,连续6年居世界第二。其中,文化、咨询等新兴服务领域不断迸发新活力,为企业、个人加快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新的机遇。
据商务部统计,2019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114.5亿美元,同比增长8.9%。其中,出口998.9亿美元,增长7.9%,进口115.7亿美元,增长17.4%,贸易顺差883.2亿美元,规模扩大6.8%。
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各文化主体应顺应形势,以数字技术为翼,推动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过去,文化贸易主要通过海关出口,如今还可以借助电商平台出口,这是文化贸易进出口形态的一个变化。服务形态方面,我们目前既有内容的输出,也有基于技术平台的服务输出。未来文化贸易的增长点将是服务,或服务与产品的结合,而非仅限于产品的出口。”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说。
业内专家表示,未来5G、VR、AI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云平台的加速建设,将激发更新、更广泛的内容需求,也将有更多的新内容、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文化企业将利用数字技术与创新优势,努力补齐文化贸易中“服务”的短板,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