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监管部门再次释放出房地产信托严监管的信号。7月6日,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强房地产信托领域风险防控,针对近期部分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速过快、增量过大的信托公司,银保监会于近日开展了约谈警示,要求这些信托公司控制业务增速,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银保监会对房地产信托严监管具有政策延续性。5月17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即“23号文”),要求严格规范房地产信托业务,强调不得向“四证”不全、开发商或其控股股东资质不达标、资本金未足额到位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直接提供融资。
有信托业内观察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限制房地产过快增长是基于房地产调控稳定的主基调,此次监管严格程度为近年少有,也可能确立了后续房地产信托监管的基准水平。”
“政策引导+行政处罚”
双管齐下规范房地产业务
此轮监管政策的背景在于今年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速过快。
《证券日报》记者据用益信托数据统计,2019年1月份至6月份,新增房地产信托募资规模接近3800亿元,占集合信托成立规模的39%。此外,自去年6月份至今,房地产信托成立规模已连续13个月稳居集合信托首位。可以看出,房地产信托的成立规模居高不下。
业内普遍将此次对信托公司的约谈警示视为“23号文”政策的延续。有金融业内人士透露,“23号文”后,仍有地方信托公司置之不理,以不合规的方式继续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进行监管套利行为,也有信托公司阴奉阳违,错判严监管政策形势,对相关规定置若罔闻,这些都促使了此次监管力度的升级。
对于为何信托公司对房地产业务难以割舍?上述金融业内人士指出,信托公司对于房地产业务收费远高于其他业务,相对于通道业务千分之二的手续费,房地产业务则为1.5个百分点以上。
除了利润空间大,投资者倾向也是重要因素,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房地产信托已经成为部分投资者较为青睐的投资产品之一,甚至出现了一些专买房地产信托产品的投资者”。
除了政策引导,行政处罚也是监管规范房地产信托业务的重要手段。记者梳理罚单发现,今年上半年,“涉房”罚单共有4笔,涉及3家信托公司。事由分别为“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不审慎”、“违规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违规发放房地产自营贷款”及“信托资金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某北京地区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指出,对于信托公司行政处罚应理性看待。从处罚金额来看,信托公司小额罚单居多,更多起到的是警示作用,一般不影响业务准入和评级。
前述信托业内观察人士对记者表示,房地产信托是信托公司当前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严监管短期冲击公司经营业绩,长期则会倒逼信托公司转型发展,参与房地产信托市场对公司专业能力的要求会更高,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6个月后
房地产开发投资或现拐点
事实上,“23号文”对房地产信托的发展已初见效果。记者发现,用益信托集合信托周报显示,5月底开始,房地产信托募集规模已连续两周环比大幅下降。5月份最后一周募集规模36.12亿元,环比减少60.63%;6月份首周募集规模29.07亿元,环比减少19.53%。
不过,房地产开发投资出现明显回落拐点或仍需6个月时间。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表示,从房地产融资到房地产开发投资存在约6个月的时滞。从21世纪以来的房地产开发投融资数据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与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增速走势趋于一致,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拐点滞后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增速拐点约6个月。“因而今年二季度开始的房地产融资条件收紧可能在三季度末、四季度初体现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上。”
需要注意的是,信托融资占房地产开发融资资金来源比例并不高,但对房地产信托监管政策的加码可能会造成其他机构的谨慎情绪和融资渠道的收紧。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认为,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占比始终维持在4%以下,而其中信托贷款占比将更低。若将房地产企业融资分为筹资活动和经营活动两个阶段,筹资活动过程中融资方式主要是国内贷款、债券或股票融资以及海外融资,经营活动过程中融资方式主要是定金和预收款等。“若排除经营活动中定金和预付款等其他资金来源,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占比仍低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