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经济运行“半年报”出炉。面对一系列指标、一个个数字,我们该如何来分析、如何来看待?这必须要有正确的坐标、科学的方法。“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说,凡看待经济运行,必须有系统的思维、持发展的眼光,既看现状,也看未来;既看现实性,也看成长性;既要立足未来看现状,也要立足现状看未来。唯其如此,才不会陷入片面,不会陷入孤立和静止;才会看得全面、看得长远,才会看出信心、看出方向,才会看出压力、看出定力、看出动力。
烟台日报今日起推出“汇聚扬帆远航的澎湃新动能·聚焦烟台‘半年报’”系列述评,从创新驱动、重大项目、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改善民生等角度来作深入剖析,敬请关注。
大小新闻客户端8月1日讯(记者李仁通讯员孙运智)创新驱动,是上半年我市经济发展中令人瞩目的一大亮点。
“由于科技创新比重大幅提升,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含金量含新量更高的经济增速。”鲁东大学教授刘良忠说,眼下,我市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加速推进,淘汰了一部分落后产能,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有个过程,但稳中有变、变中向好的经济运行态势告诉我们:以牺牲一些发展速度来换取结构调整的空间和发展质量的提升,之后,必然是新动能的加速蓄积,进而引领全市经济进入一片高质量发展的可喜新天地。
有这样一个数据值得关注: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7.3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1.07%,高出全省1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
刘良忠认为,这组数据格外振奋人心,这说明我市产业层次在提升、动力结构在优化、内在效能在改善,新动能正在加快成长,新旧动能转换效应正在释放。
高新产值占比提升的背后,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实现新突破,为我市高质量发展蓄积力量。以万华烟台工业园二期项目为例,作为第一个落地山东省的百万吨级乙烯项目,该项目致力打造国内最高水平的乙烯产业链,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项目采用国际最先进工艺和万华自主研发的环保法PO/SM技术,致力打造国内最高水平的乙烯产业链。”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总指挥刘博学说,万华烟台工业园一期工程已于2015年顺利建成投产,并取得良好收益。烟台工业园二期工程计划2020年下半年陆续建成达产后,将进一步提升万华的市场竞争力,并进而拉动全市化工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不仅万华,由烟台杰瑞自主研发的全套电驱压裂装备是全球首个电驱压裂成套装备,它的出现将大大地提升我国页岩气开发进程,让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的页岩气开发成为可能。“杰瑞页岩气开发成套电驱压裂解决方案的发布,将有效推进我国非常规能源特别是页岩气在复杂地理环境下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对于进一步减少对国外能源装备依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表示。
这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目前虽尚未直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关键核心技术逐步产业化,势必将成为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力量,将有力提升我市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支撑我市高质量发展。
基于此,上半年,我市持续深化市级科技计划改革,精准梳理产业“卡脖子”技术需求,着力提高科技项目立项针对性。上半年,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在新材料、现代海洋等7个领域,确定重大创新项目26个,安排资金2700万元,占到了全部项目资金的54.8%。推荐300个项目参与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其中58个项目进入实地考察范围,获批后每个项目将获得500-2000万元资金支持,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瞪羚企业也在加速成长。7月22日上午9点半,首批25只科创板新股开始挂牌交易,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山东省科创板第一股。睿创微纳专注于红外成像领域,立志打造红外“中国芯”, 10余款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其产品更新速度达到1-2年,而美国相关产品更新速度是3-5年,实现了“弯道超车”。
不仅睿创微纳,注册一年多的广智微芯获得出口10万台机器人订单,已通过新加坡技术测试;柳鑫新材料成功推出高端盖垫板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盛华新材料生产的OLED红光显示材料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OLED显示领域空白;诺康药业是中国新医改之后在美国上市的第二家中国医药企业;正海合泰成为一汽大众、吉利、神龙、丰田等25家车企的A级配套供应商……我市涌现出一批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瞪羚企业”,在短时间内,企业就实现了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业绩增长。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96家,约占全省的23.5%。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不断涌现,虽然体量不大,但都长期专注于某一细分行业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经营,成长性好、创新活力足,将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需强化创新服务。我市扎实推动税收优惠政策落实,1126家企业享受2018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4.77亿元,同比增长108%;223家企业享受高企所得税14.06亿元,同比增长36.3%。深化拓展“科信贷”“成果贷”工作,今年以来帮助56家科技型企业获银行放款2.3亿元,累计达7.25亿元。启动烟台(国际)技术市场建设,截至目前,共登记各类技术合同成交额41亿元,同比增长82.7%。
创新基因,如何由点到面逐步渗透到城市每一个角落?搭建载体是关键!
7月25日上午,中科院烟台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启动,该中心由烟台市政府、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烟台开发区管委三方共建联合运营,依托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集群优势,加速各类科研成果在烟落地转化。上半年,我市持续实施“创新平台升级培育工程”,推荐36个单位申建省技术创新中心,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省级示范中心,总数达到25家。我市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开展科技合作会商,与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科院(山东)绿色制造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先进材料技术创新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在扎实推进。
这些创新平台,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不断汇聚科研成果、高端人才等创新因子,再由平台向外延展、辐射,从而使一座城市创新基因涌动。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有创新的主导权,谁就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房健民,荣昌生物制药(烟台)有限公司CEO、首席科学家,由其主导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RC18(通用名泰它西普)日前公布最新研发成果,实现了全球红斑狼疮治疗领域重大突破。中集来福士引入雷纳斯人才团队后,设计了能够在挪威北海及北极巴伦支海域风速34.75米/秒、浪高16米环境下作业的半潜式钻井平台维京龙号;绿叶制药公司引进李又欣博士,带领绿叶制药公司团队建立了“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首个以长效和靶向制剂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德邦科技公司引进陈田安博士,解决了我国LED封装有机硅封装材料合成和制备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一举将烟台电子封装产业带入国家队水平……
引进一批人才,凝聚一批团队,新兴一批产业,带动一方发展。随着高端人才不断引进,城市创新发展就有了“源头活水”,既能生出一块绿洲,更能开辟出一片阔海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