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3月10日获批在中国国内紧急使用。这是中国国内第四款获准紧急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也是国际上首个获批临床使用的新冠病毒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
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在中科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的带领下,包括该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戴连攀等在内的科技攻关团队设计出针对β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通用疫苗构建策略。基于此项研究突破,研究所与合作企业联合研发出新冠病毒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
据戴连攀介绍,重组蛋白疫苗的成分简单、产量较高、生产安全,可在不需要生物安全等级的工厂进行生产。这项技术已经应用在乙肝、带状疱疹等疫苗研发中,是一条比较成熟的技术路线,具有长期安全性记录。
目前,新冠病毒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相关数据尚未揭盲。戴连攀表示,但从Ⅰ、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来看,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都具有良好表现。
在安全性方面,没有发生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大多数受试者也未出现不良反应。出现的少量轻度或轻中度不良反应包括接种部位红肿、疼痛以及低烧等,都在预期范围内,并可在短时间内自行消退。
在有效性方面,两期临床试验结果均显示,疫苗产生的中和抗体是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两倍。“尤其考虑到中和抗体的水平与保护是直接相关的,所以我们预期疫苗会有一个很好的保护效果。”
前两期临床试验中,受试者均为健康的成年人,年龄在18岁至59岁之间。在获得相关数据后,科研团队又开展了老龄组的临床试验,结果亦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由于有老龄组的数据,老年人也会在(该疫苗)接种的范围之内,紧急使用也是包括了老年人的。”戴连攀说。
目前,中国国内已有四款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接种人数也在逐步上升,为何还需要重组蛋白疫苗投入紧急使用?
“现在(疫苗)产能是个很大的问题。”戴连攀指出,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与建立起免疫屏障,即百分之七八十的人群具有免疫力,仍有很大距离。“所以我们希望尽快将现在有效的、最接近于使用的一些疫苗铺开,让免疫屏障早一天建立起来。”
这四款已经附条件上市的新冠疫苗包含两条技术路线。其中,腺病毒载体疫苗采取单针接种程序,灭活疫苗则需要在接种首针的三周后再次接种。
中新社记者了解到,此番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病毒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需要注射三针,每针之间需相隔一个月。这与之前的蛋白亚单位疫苗例如乙肝疫苗、宫颈癌疫苗一样,都需接种三剂。
戴连攀对此表示,该疫苗接种两针已经可以产生略低于康复患者血清的中和抗体水平。而在接种第三针后,中和抗体水平将会翻倍,免疫效果也更加持久。
当下谈及疫苗与新冠病毒的较量,能否战胜病毒的变异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据媒体报道称,中科院微生物所研发的这款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能够应对新冠病毒的变异株。
戴连攀也告诉记者,科研人员在试验阶段使用临床受试者的血清,对新冠病毒的原型株和南非株(501Y.V2)进行了中和,发现血清虽然对南非株的中和效果略有下降,但是仍保持大部分的中和活性。这也提示,该疫苗对这一新冠病毒新变种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他还表示,针对那些未知的、可能产生的病毒变异,是否能够设计出更加广谱保护的、通用的新冠疫苗,也是科研团队正在研究的一项课题。“现在也有一些国际上的报道,我们自己初步的一些研究都显示,还是有这种潜力的可能性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