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逊在考虑这些不同建议时正在召开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马拉松式会议,他得抉择是进行空中战争还是地面战争,或者是二者同时进行。现在不再是应急,而是要作出选择,因为华盛顿已经确认:美国盟友的极端虚弱迟早将迫使美国扩大战争。于是1965年1月底,选择的结果是:空中战争会取得最大效果,最少引起争论。1965年2月13日,美总统约翰逊同意对北纬19度线以南的北越军事目标进行持续轰炸。3月2日,美军开始实施“雷鸣行动”计划。104架美国空军喷气式飞机轰炸了广溪弹药库,19架西贡空军螺旋桨飞机轰炸了邦林海军基地。从此开始到年底,美国在北越上空总共进行了5.5万架次轰炸飞行,投弹3.3万吨。
美国持续轰炸北越的目的,是想迫使北越让步,停止对南越人民武装的援助,以此来扭转在南越的局势。然而事态的发展并不像美国所期望的那样,北越不仅没有屈服,反而全民皆兵,准备与美国抗战到底。这是美国人所没有想到的。
事实上美国对北越进行的轰炸,并没有压倒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人民发动全民打飞机。军人打,老百姓也打。既用高炮打,也用轻武器打。甚至于还产生了一个越南版的“射雕英雄传”:一个拿枪的北越农民阮越凯(民兵)用卡宾枪打下了4架直升机……估且不管这个神话的真实性有多高,但足以使美国官员沮丧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轰炸非但未摧垮北越的意志,反而更坚定了它支持南方斗争的决心。
(上图)这辆M50火力支援车很少见地携带了一个大型的探照灯以应对夜间作战
1965年春,北越的325师的两个团(第32、第101团)到达南越。5月至6月间,美国军方又发现人民军305师一部出现于老挝境内的胡志明小道。到1965年底,在南方已有约10个团的人民军。北越军队的进入和解放武装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使得当时在南方的革命武装已达到近14万人。对此,美国政府感到极度不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得不考虑把地面部队投入到越南战场。
结果到1965年底,侵越美军总兵力已达18万人,其中地面部队3个师、3个旅、1个团,而到了1966年10月,在南越美军总兵力更达32.8万人,其中地面部队6个师、3个旅、2 个团。然而即便如此,越南战场的局面却依然不见起色。
据不完全统计,1966年至1967年旱季的6个月中,美军进行团以上“扫荡”达105 次,其中师以上规模13次。对南越解放区的破坏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南越军民针锋相对地开展人民战争,进行反扫荡作战,歼敌约16.7万人,其中美军五万余人。由于为战争升级的前景深深烦忧,约翰逊色厉内荏,他不想成为战争总统。他急于要利用选举胜利、国会合作和良好的经济来建设“伟大的社会”和“对贫困宣战”,他不愿让这场战争来毁坏他的政治声誉。然而,他也不甘心输掉这场越南战争,因为他担心放弃这场战争将会使共和党东山再起。
尽管麦克纳马拉告诉约翰逊,逐步施加压力的战略有可能把60万美国地面部队投入南越,并造成每月1000人的死亡,而且在1968年以前不会有真正的胜利。但泰勒大使和威斯特莫兰却从西贡向约翰逊报告说,已经没有多少时间来调拨地面部队了,因为“越共”正规军和北越军队正在对南越军队造成重大损失。
(上图)来到越南的初期,美国陆军装甲车辆大都有白色涂装标记
泰勒对于使用美国地面部队热情不高,但他还是同意威斯特莫兰的意见,要求使用最低数量的美军去保卫盟友的空军基地。另一方面,威斯特莫兰则要求美国部队对北越军队直接作战, 这一建议也为参谋长联席会议所支持。在从1967年7月到10月间所作的一系列决定中,约翰逊批准了威斯特莫兰把相当于5个美军师(44个作战营)的兵力投入战斗的建议,正式把美国的地面部队派到了南越战场。
不过,美国陆军下决心将大量装甲部队由欧洲和本土调往越南,却颇费了一番周折。尽管早在1965年中期,美国政府就表达了必要时将“正式”派遣地面部队与越共直接作战的决心,但却有三个问题影响着是否向越南派遣重型机械化部队的决策:
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是,威斯特莫兰将军感觉战争的地形和形式并不适合使用装甲部队,尽管事实是早在1957年美军顾问就帮助了越南共和国(南越)重建了其状态不佳的装甲部队,但威斯特莫兰还是认为越南大部分是沼泽、雨林这种坦克和装甲人员输送车难以施展的地形。而且之前法国人的遭遇似乎已经说明, 10年前法军就因为没有考虑到装甲部队在越南的活动会极其不便的因素而导致最终的惨败。
第二点是,在介入越南事物的初期,美国政府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严格限制派出的军队数量和质量。而且虽然作为军方的强硬派人物,威斯特莫兰将军要求尽可能多地投入部队参加作战,但他也认为步兵部队相比于坦克机械化部队,需要更少的后勤支援,能够更好地适应这场战争,而且这种观点也恰好与政客们的考虑相契合。根据他的想法装甲部队在丛林战中没有多少用途,他不希望将定额的人力浪费在装甲部队上,更不希望宝贵的后勤资源被那些铁皮怪物白白吞噬。他和大多数参谋相信凭借步兵就可以从容面对这次与游击队员的战争。
最后一点,这一阶段的战争中美国政府希望把伤亡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准,不会给人们一种美国军队接替了越南共和国军队在战争中的位置的感觉。但如果有大量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轰鸣在越南的大地上,这点是很难做到的。直到在美军开始与北越军队越来越多地直接战斗后,这个想法后来被放弃了。但它却也的确是最初阻碍美国政府向越南运送重型机械化部队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上述三点,美国派往越南的地面部队军队,被严格限制了所能携带的重装备数量和种类。这导致大量机械化部队被重新改组成为轻步兵,装甲师之类的重型坦克部队更是被越南直接拒之门外。
(上图)在甘露南部卡罗尔基地一辆M48坦克待在掩体后面,构成一个火力点。这些沙包和泥土墙对坦克进行全面保护,只有炮塔暴露在敌军火力之下。
到了1965年秋天,这个状况多少有些改观。美国政府允许威斯特莫兰将军将主要装备M48和M113的“大红一师”(即美国第1步兵师)师属装甲旅一部部署到越南来应对平原上的任务。然而,在这么多约束强加之下, 必然严酷地限制了装甲部队的战术运用,以至于无法获得足够好的战果。但不管有多少限制,此时为数甚少的陆军装甲部队在战场上还是开始显示威力。
1965年11月来自第1步兵师装甲旅一支团级战斗队的M113和M48在位于边和附近的防御阵地击退了来自越共军队的数次坚定进攻。尽管战斗中,这个团级战斗队被多达3个师的越共士兵反复地用迫击炮、无后坐力炮及各种自动武器狠狠敲打了几遍,但最终造成巨大伤亡的却是敌人—除了留下900具尸体外,北越部队还留下了5辆63 式装甲人员输送车的残骸,而拥有重型装甲机械化装备的美军却只遭到了微不足道的人员伤亡。
这场战斗提醒上层人物意识到,原先关于装甲部队在越南战场的消极看法也许是错误的,装甲部队依然可以在这场“潮湿”的战争中成为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且为M113机枪手增加防盾将使这种装甲运兵车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一种一线战斗车辆,这意味着或许美国陆军的现役装备能够应付在越南的大多数军事行动,如此无疑具有非同一般的积极意义。于是在这样一个有利的氛围下,到了1965年9月向越南增派更多重装机械化部队的建议被重新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