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上虞广播网 > 上虞热点频道 > 军事要闻 >

真理之光——苟坝马灯的故事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19-07-15 23:04

  新华社贵阳7月15日电 题:真理之光——苟坝马灯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黄可欣、李惊亚、张瑞杰

  苟坝,是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这里,有一座红军马灯陈列馆。其中的一盏马灯,有着特殊意义。

  1935年2月下旬,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3月10日凌晨,中革军委接到红一军团林彪等的急电,请求攻打打鼓新场(今贵州金沙县城)守敌。打鼓新场距苟坝百余里,堡垒坚固,易守难攻。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记载,就是否攻打打鼓新场的问题,中央负责人在苟坝进行讨论。与会多数人主张打,毛泽东在全面分析敌情后,坚决主张不能打。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在《长征行》中,详细记述苟坝会议:会开了整整一天,争论很激烈,只有毛泽东一人不同意打,反复强调不能打固守之敌,不能“啃硬的”,应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最后,主持会议的张闻天搞民主表决,决定由周恩来起草进攻打鼓新场的命令,11日晨下达。

  “周恩来回到住处到深夜写好作战命令,刚准备休息,毛泽东提着马灯来了,要周恩来晚一点下达命令,还是再商量商量。”石仲泉写道。

  周恩来在《党的历史教训》中回忆:“别人一致通过要打……但毛主席回去一想,还是不放心,觉得这样不对,半夜里提马灯又到我那里来,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一早再开会议,把大家说服了。”

  后来得知,蒋介石已令重兵驰援打鼓新场,红军如是真去硬攻,必将陷入重围。

  《红军长征史》记载,毛泽东就在苟坝提出,今后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由那么多人指挥,否则会贻误战机。1935年3月12日,根据毛泽东、张闻天等提议,特在中央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三人团”,即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指挥军事。

  党史专家评价苟坝会议在红军长征中的意义:一是撤销了进攻打鼓新场计划,使红军免遭重大挫折;二是巩固了毛泽东在党的领导地位,进一步确立了在红军中的指挥地位;三是明确了毛泽东在红军的职权,为实现他早已谋划的“把滇军调出来”、西出云南渡过金沙江入川的战略计划奠定了思想、组织基础。

  “苟坝会议是我们党探索科学民主集中制的过程,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遵义市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张黔生说,一般都认为“少数服从多数”,但有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苟坝会议说明,共产党员要讲大局、有担当,要发扬党内民主,发出真实、理性的声音,最终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对于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考虑。《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也对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等提出了要求,包括“注意听取不同意见,正确对待少数人意见”。

  苟坝会议陈列馆讲解员杨秀告诉记者,去年前来参观者超过180万人次。人们把当年毛主席深夜提着马灯去周恩来住处走过的田埂路称为“毛泽东小道”。

原标题:真理之光——苟坝马灯的故事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