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未来的市场上将不再有“刚性兑付”,风险将由投资者自担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20-03-12 17:20

对于银行理财市场来说,今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年底“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即将迎来收官。这意味着,投资者将越来越少看到“保本保息”产品,将越来越多面对“非保本浮动型收益”产品。对于投资者来说,未来的市场上将不再有“刚性兑付”,风险将由投资者自担。

过渡期数次延长

在投资者的印象中,银行似乎从几年前就开始说“保本保息”将会消失,但理财产品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这是银行销售产品的托词吗?

其实并不是。“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不可能从市场上一夜间消失,它需要一个过渡期来缓冲对市场的影响。不少投资者不知道的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已经数次延长了。

2017年11月1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由于理财产品多存在期限错配,产品端的期限普遍在一年以内,资产端期限较长。资管新规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确保平稳过渡。征求意见稿中将过渡期设置为2019年6月30日。

2018年4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在综合业内多方意见之后,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出台的资管新规仅仅在清理不合规的金融产品的时间上放松了要求,从征求意见稿的2019年6月底必须完成,延长到2020年年底。

年初,一些金融机构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对一些金融产品进行了集中清理,但从实际进展情况来看,要在2020年年底完全达标难度较大。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诸多举措稳定市场预期,避免疫情冲击向金融领域扩散成为监管层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资管新规延期成为事实的概率加大。毕竟,帮助实体经济与金融机构渡过难关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事情。

“保本保息”从何而来

许多投资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总是会问一句“保本保息”吗?仿佛“保本保息”与固定存款一样,成为银行的应有的服务。当理财师们告知客户未来某一天银行将不再“保本保息”,往往收获的是客户疑惑的目光。那么,这个“保本保息”究竟从何而来呢?

时间倒回至2004年,那时的投资者理财意识相对淡薄,有钱了都是存银行里吃利息。不过在那个真正意义上的负利率时期,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25%,而CPI却常常在3%以上。于是,先行者出现了。光大银行开创性地推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

与现在的理财相比,光大银行推出的首款理财产品收益率怎么看都是保守的——3万到10万的预期收益率为2.47%,10万以上预期收益率为2.55%,只是比定期存款收益率高一点,但这理财产品在当时已极具竞争力。

那时的理财产品对于投资者来说还是个新鲜玩意儿,没有谁敢保证银行能实现预期收益。但银行岂能因为这点困难放弃,为了争夺客户资源,银行咬着牙用自己的银行把预期收益变成了刚性兑付。但是,“刚兑”这艘船岂是说上就上的?

此后的银行产品便成了“无刚兑不理财”。2004-2005年,银行理财的投向还主要局限在标准化债券市场。一年后的2006年3月,首只“非标”诞生,但依然是一只理财产品对应一个融资项目。

其实,银行也尝试过净值型理财产品。比如,2008年,首只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诞生,可投资者哪管这些,不刚兑就是一哭二闹三投诉,银行为了与客户保持融洽的关系,从此预期收益率形式就成了银行理财的绝对主导。

为何放弃刚性兑付

随着理财规模逐渐扩大,开始存在操作难题,期限错配、资金池的模式开始兴起,从此潘多拉魔盒正式打开。

银行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即使投资出现了亏损,银行也会自掏腰包弥补客户的损失,至少把本钱还给客户。这对于风险偏好小,却有一定资产保值需求的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叫停资产管理业务的刚性兑付,让普通投资者感到困惑:炒股有风险,买房资金大,存款利息少,好不容易有个保本保收益的理财,怎么就叫停了呢?

其实,打破刚性兑付的理由也很充分。

我们知道,银行必须满足“大数法则”,如果出现过多的坏账和挤兑,既有资金不足以覆盖,银行就会破产。为了规避这样的风险,监管层会对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等指标进行严格监控。

如果银行提供更多的刚兑业务,那就需要更多的资本计提,才能覆盖可能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风险。但当那些表内业务被包装成了资产管理产品,瞒报了真实的风险之后,银行就无法要求足额的资金计提。这种被放大的风险甚至都无法被监管部门注意到,因为像资金计提一样,所有的指标都被美化了。

投资者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银行大量破产,对我们的经济生活究竟会是怎样一种冲击!

风险与收益相匹配,这既是基本的金融常识,又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部分投资者并非不能理解,而是抱着完全不接受的态度。他们依然认为你既然发行了这个产品,你就得保证收益,尤其是像银行这种象征安全的机构,绝对不能亏钱。在金库君看来,过渡期既是对金融机构的适应期,也是投资者的适应期。但目前来看,部分投资者还没有做好准备,银行理财师普及金融知识的担子依然很重。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