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坝镇居民侯勤在缝纫机前进行背包缝合。
十月深秋,黄淮平原天气渐凉。天刚蒙蒙亮,47岁的安徽省阜阳市王家坝镇居民侯勤安顿好家里的几位老人,裹上棉外套,把头发扎紧后包在头盔里,准备出门上班。
由于时间尚早,路上的车辆行人并不多,2公里的路程骑电动车只需几分钟。不到7点半,她已经坐在了2公里外的红亮箱包厂车间里。
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拉杆箱等劳动密集型生活用品生产销售和代加工的企业。缝纫机前的侯勤,麻利地一边脚踩踏板、一边移动布料,给一个个粉色书包缝上拉链、缝合边缘,转眼间就做了十多个。
此时,流水线上的工人们,也已陆陆续续来到工位上,装线、拉材料、缝合……每个人都精神头十足地开始了一天的活计。
“我是2018年进到这个车间工作的,已经干了3年多了。”侯勤说,“以前家里是贫困户,夫妻俩在外地的沙发加工厂帮工,离家远,开销大,挣的钱也只勉强够支出。现在,我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不仅收入增加了,还能照顾家里,很满足!”
由于家中有三位老人要赡养,丈夫也身有残疾,加上2个孩子读大学,一直以来,侯勤肩上的经济压力十分沉重。2018年初,她听闻镇上有个扶贫车间,女工只要学会缝纫机操作,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就来车间试了试。
“针线活对我来说不难,一天不到就能学会。现在一个月我能挣3000多元,丈夫在家里种了一亩多地,孩子上学还能拿到县里的补贴,条件比过去好多了。”她说,“我买了台电动车,每天骑来上班。吃饱穿暖以外,每个月还能有些余钱。家里在2019年就正式脱贫了。”
在车间里,和侯勤一样靠着手里的一针一线实现脱贫的人还有不少。
红亮箱包所在的阜南县过去是国家级贫困县,王家坝镇则是该地区相对具有代表性的贫困乡镇,有着大量的贫困人口。
2017年,成立仅两年的红亮箱包响应国家号召,吸收王家坝村、郎湾村、和谐村三个村集体的120万元,联合建起扶贫车间,让当地村民“走出家门进工厂”,服务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2018年12月,原本计划购入现代化自动裁床设备、扩大产能的企业负责人王恒亮发现,由于新建车间厂房资金投入过大,公司账上已经没钱了。
“当时购买裁床设备需要38万元,我们拿不出这么多钱,一时也不知道上哪里去找钱。”王恒亮说,就在他一筹莫展时,平安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及时伸出了援手。“通过自动裁床的设备供应商,我们联系上了平安租赁,他们立刻就来到生产线上实地考察。”
当时阜阳还没有通高铁,从外地来一趟镇上并不容易。平安租赁在实地考察后,立刻签约提供了30万元融资款,并帮助车间在两周内成功购买了一批现代化自动裁床。
“像红亮箱包厂这样的小微企业,既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化生产,又能同时为当地提供不少就业岗位,是非常难得的。”平安租赁小微金融事业部客户经理李康棣表示,设备是小微企业生产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融资租赁服务能帮助小微企业在初创期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让他们尽快购入设备、扩大生产、提高效率。
红亮箱包年产值已达2000万元左右。
随着资金、设备的到位,红亮箱包的产能得到迅速提升,订单持续增加。
王恒亮介绍,自动裁床剪裁标准、速度快,一台设备能够取代六七人的工作量。裁床下来的标准布料,经过工人的流水线作业后,就能制成完整的箱包。
正在缝纫机前缝制帆布手提包的王晓婷,过去也是王家坝镇的贫困户之一。她在流水线上主要负责包带的缝制,包体缝合、拉链安装等工序则由其他人处理。“像我们这样的熟手,简单箱包一天能产出近1000个,如果是复杂的箱包,一天也能做一两百个。”
王晓婷使用的缝纫机,也是公司扩大产能后购买的新设备。2020年以来,红亮箱包先后投入300多万元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增加了机器设备52台(套),将产能翻了几番。目前,公司一共有200多台缝纫机设备,年产各类箱包100-200万只,产值达2000万元左右。
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当地人带来了实惠。该公司现有的136名员工中,有62人过去都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截至目前,企业已累计向当地村集体和村民发放分红达100多万元。
“红亮箱包创立之初只有不到50人,几十台老旧缝纫机。现在发展得这么好,我们也非常高兴。”李康棣表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近年来,平安租赁着力推动金融与产业结合,以融资帮助小微企业实现设备更新换代,转型升级。“类似的企业,我们帮助了很多。不管金额大小,只要企业有融资租赁的需求,我们都能提供帮助,让其采购更好的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接到更大的订单。”
今年8月,红亮箱包在还清贷款后,基于资金流动性需求申请再融资,再次获得平安租赁融资款30万元。王恒亮说,“现在工人们的干劲足、积极性高,他自己对公司的发展也十分有信心。待所有项目落实达产后,预计可带动300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