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马连庄的原野到处一派盎然生机。
车沿军武河边走,河水明澈,水草丰美,鸥鹭翩跹,牧歌悠扬,葱郁的绿色徐徐向远方延伸……爬了几个缓坡,在那片“半地下双坡式”大棚园区停了下来。棚里,套了袋的葡萄沉甸甸地挂满枝头。这是莱西市马连庄镇投资665万元于2018年建成的扶贫项目,所栽60亩“阳光玫瑰”是葡萄中的珍品,盛果期亩收入可达10多万元。
浇灌这园区的就是军武河的水。军武河是马连庄镇的“内河”,全长14公里,从东北往西南蜿蜒全境,而后汇入胶东的母亲河——大沽河,继而流向浩瀚的黄海。河道每隔一段就有水坝,蓄了常年用的水,一路上浇灌着绿色,浇灌着兴旺,浇灌着全镇人民丰收的喜悦。
在孔家村南的园区,100座钢构大棚鳞次栉比。区内修路和铺设管道的工人还在紧张施工,棚里的农工陆续收工,回家做午饭了,都是邻近的村民,来去方便。
记者在大棚里看到,黄瓜架上瓜瓞连绵,正是采摘上市的时候。镇上分管扶贫的领导介绍说:“这个投资1350万元建的园区,本来是要种甜瓜的,因新冠疫情错过季节,只好改种黄瓜、辣椒等。现在看,收入也还不错。”
马连庄镇扶贫产业大都是农业项目,甜瓜种植突出了其产业特色,早熟的甜瓜早已销往各地,刚上市的时候每斤卖到30多元;金银花正一茬接着一茬地收采,实行加工销售一体化……带领员工走上富裕生活的这个“龙头”,就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国有公司”的青岛马连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国有公司”是马连庄镇贯彻落实“产业扶贫”政策的杰作。镇党委认为,“从实际出发,重新把农民组织起来,就要通过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开发扩大国有财源。有了国有财源,党政才有话语权,扶贫才有主动权。”他们随即于2017年,利用市镇两级资金办起了这个公司。
“国有公司”以流转方式从农户手里取得土地,现在已有近3万亩。土地按等级每年每亩付给农民500元-700元流转费,相当于原来自种收入的2倍以上;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到园区做工,一天工资100元-120元,收入翻着番长。
钢构大棚
马连庄地处莱西北部,属革命老区,是青岛市著名的“红色小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就有党的活动,是招(远)莱(阳)掖(县)边区连片的“小苏区”,抗日战争时期是胶东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48年到1949年初,这里的夭山屯和河崖村分别是胶东区党委、行署的所在地。
2014年,马连庄镇被识别为“经济薄弱镇”,有省定贫困村2个,贫困户117户181人;青岛市定经济薄弱村6个,贫困户450户747人。经过3年奋斗,到2017年贫困村全部脱贫;2018年,“经济薄弱镇”的帽子也摘掉了。
目前,尽管还有按规定享受贫困待遇的人和户,实际收入却早已脱了贫,就连朱塂村那个妻儿智障的徐世喜一家也养了羊,享受了低保,在村里的公益岗上领工资,去年全部收入达6000多元。下洼子村徐明雷因喝酒喝穷了家当,喝跑了妻子,经镇干部和亲友帮助劝解戒了酒,治好了病,享受了各种帮扶政策,生活早已好了起来。
人有旦夕祸福。该镇党委、政府认为,农户偶罹病灾还可能返贫,还需要及时救助;农民的生活标准和生存环境也要不断提高和改善。建“国有公司”可以增加“造血”功能,是解决扶贫资金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现在,“国有公司”资产已达到1.8亿元,有较大规模的产业基地7个,种植了除葡萄等品种外,还有万寿菊、大樱桃和紫花苜蓿及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
2019年,“国有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00余万元,利润108万元,除按资金占用额拿出8%作为扶贫专项资金外,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预计今年的收入和利润可分别达到4000万元和800万元。公司越来越壮大,扶贫资金越来越丰裕,新的贫困能够及时得到化解,贫困人口的生活、生存质量也越来越高,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军武河溯源工程正向源头推进,不断延伸着河水浇灌的长度,延伸着“红色马连,绿色崛起”的旅游,延伸着美丽乡村的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