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意手法展现的绣红花场景。
童泗敏向父亲和家庭抗争,要求投奔革命队伍。
童泗敏与许芝媛在新四军浙东纵队驻地相会。
演员们敬礼谢幕。
姚剧《童小姐的战场》演职员赴横坎头村接受革命历史教育。
方其军/文方其军吴斌/摄
小人物大题材,小剧种大作为。6月27日晚,国家大剧院内丝竹声声、姚韵悠扬,间隙伴以阵阵掌声和喝彩。由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创作承演的姚剧《童小姐的战场》,糅杂四明山的凉风与花香,伴随姚江水的清波和欢响,在国家大剧院华彩亮相,受到北京各界人士和在京浙江同乡热捧。“通过一名富家小姐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历程,探究红色基因生成的奥秘”,以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为中心生发的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在首都闪耀芳华。这是《童小姐的战场》的第56场演出,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的演职员团队,以过硬的技艺在舞台上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次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以“姚剧现代戏《童小姐的战场》国家大剧院亮相”为题播报,时长约2分钟,产生广泛的影响。
《童小姐的战场》由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余姚市梁弄镇人民政府出品。余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娇俐说:“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我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中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我们深受鼓舞和引领,姚剧《童小姐的战场》是学习回信精神的文化产物。”
剧本打磨地方戏与红色剧交集
20世纪初期,商号“董久大”在当时的绍兴声名显赫。出自富贵门庭的“三小姐”董静之,又名董舜英,1921年生于绍兴上虞的上浦镇渔家渡村。青少年时期,她跟着渔家渡小学教员袁啸吟学习文化知识。袁啸吟思想进步,董静之受到了认知引导和文化洗礼。1942年6月,董静之跟着袁啸吟正式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组织上决定两人假扮夫妇,组建地下交通站。为了伪装身份、获取情报,白天,她有时是斯文的女教师,有时是卖香烟、卖土货的小贩。最后,假夫妻成了真夫妻,成就了一段革命与爱情的佳话。
史料显示,董静之先后担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政工队队员、中共慈姚县慈西区区委委员兼宣传科科长、浙东区委敌伪军工作委员会政治交通员、绍嵊县东关区区委委员兼宣传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她在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卫生部任卫生队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参加了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
袁啸吟和董静之的女儿,就是当代著名作家、浙江《江南》杂志原主编袁敏。袁敏将父母的故事写了下来,作为非虚构纪实文学的《三小姐的抗战》刊载于《收获》第六期的《说吧记忆》专栏。袁敏在前言中写道:回溯淹没的历史,我写下了这篇《三小姐的抗战》,内心希望已经95岁高龄的母亲,能在这篇文章中,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和火热的理想情怀,让记忆辉映她走向迟暮的晚年。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从他外婆跌宕艰险的革命斗争生涯中,感悟到一些像他这样在物欲和娱乐中长大的年轻人所缺失的东西。
2017年9月,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邀请省内专家走访四明山,搜集红色革命事迹、抗日历史素材,讨论姚剧新剧目的创作方向。“浙东抗日根据地面对日伪顽犬牙交错的特殊环境,像钉子一样深深地扎在沪、杭、甬之间敌人的心脏地带。”剧作家黄先钢说:“表现根据地的斗争历史,无疑是厚重、宏大的命题。写戏首先还是要从一个能够吸引观众、感染观众的故事入手。”当黄先钢读到袁敏的《三小姐的战场》时,被深深吸引了。他说:“如此鲜活的人物原型,如此特殊的斗争环境,如此独特的人物关系,本身就富有传奇色彩和戏剧性,而且还能作为一个架构全剧的‘主脑’。”
姚剧是在余姚生长的,故事是在余姚发生的,姚剧《童小姐的战场》应运而生。该剧以谍战故事为形式,以男女主人公的关系渐变、情感质变和心理裂变为脉络,以根据地和敌占区的空间对垒与移步换景为地理背景,构建了一部恢宏磅礴的革命史诗,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烟滚滚的峥嵘岁月,剖析了崇高理想者面对死亡毅然决然的伟大人性,凸显了火热奔腾的光荣与梦想。
黄先钢说,从《三小姐的战场》提取“故事”当然是一种嫁接,剧情的发展还糅杂了其他革命人物的故事,如林勃烈士与余也萍前辈关于17朵红花的故事,徐志远前辈寻找成君宜烈士的故事,杜其昌前辈打入汪伪特务机关的故事等。这是艺术创作的需要,能形成比较丰富的戏剧情节和比较完整的戏剧结构。
真实事件转换为戏剧文本,需要犀利破题和抽丝剥茧。创作团队主动邀请党史研究者、戏剧专家和基层观众“会诊”,讨论确认史实、艺术等层面细节。该剧的最终呈现很有张力,戏剧冲突激烈。男女主人公的戏剧冲突在于对“战场”的不同理解。女主人公童泗敏想上前线杀敌,认为假扮夫妻算哪门子“革命”?因为主观认识不到位,有一次她竟将接头标识挂反,差点酿成大错。男主人公萧林秋提出严肃批评后,她才感到问题严重。萧林秋极力向她表明身处的地下战场与前线战场同样凶险与关键:“你以为我们在这里干什么?我们是在刀尖上跳舞啊。”
黄先钢说,在这个戏的写法上,始终坚持“不写谍战”,把地下对敌斗争的过程,包括情报如何获得、与敌人斗智斗勇,以及被捕、牺牲等事件的描述尽可能放到幕后,以便留出空间,把主要笔墨放到那些事件带给人物的情感震荡以及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戏曲艺术的优势,力求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从最初对谍战工作掉以轻心到渐渐认识其重要性,再到视为使命甚至生命,童泗敏的信仰逐渐坚定,确认革命需要的地方都是“战场”,从而完成了自身的蜕变。在一句句姚剧唱腔中,在一段段剧情推进中,“童小姐”的心路历程清晰可见,红色基因由此而生成。
舞台表演呈现红色的余姚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