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是我在余姚参加抗日战争时留下的,这是我在淮海战役中留下的,这是我在河南许昌附近的一次战斗中留下的……”近日,记者在绍兴市中医院采访住院修养的离休干部何周福,他指着身上的一处处伤疤说道。
一生参加40多场战斗
年近90的何周福老家在诸暨,1944年11月加入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何周福的父亲和叔父也是金萧支队的队员,在家人的影响下,当时只有14岁的何周福毅然加入了革命队伍。之后,何周福随部队前往余姚。“在部队里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吹号兵。”说起此事,何周福一脸自豪,“别看这支小小的吹号,怎么吹起床号、怎么吹冲锋号,这些都要专门练过的。”
说话间,老人的思绪回到了7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何周福告诉记者,他参与的第一场仗是诸暨赵家埠的抗日战争,当时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战士们个个顽强拼搏,枪不够,就用稻叉、铁锹这些农具和敌人殊死搏斗。“第一次在战场上看到战友们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那股拼劲,我也不感到害怕了。”何周福说。
让何周福记忆尤深的是第二场战斗。当时是12月份,天气很冷,日本侵略者企图用重兵器来压制,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其后休整了三个月。第二年四五月份,何周福所在部队发起讨伐伪军田岫山部的战役,这股敌军盘踞在上虞丰惠镇许岙一带,估计有1000多兵力。由于部队武器少,炸药也少,因此不能硬攻,只能智取。当时敌人躲在碉堡里,何周福和战友们就用火攻、烧辣椒、烟熏等方法,把敌人逼在里面。当地百姓得知后,纷纷拿来辣椒支援,“辣椒烟从碉堡周围往里灌,敌人被熏掉了半条命,最后纷纷投降。”说起那场战斗的胜利,何周福很是激动。
随后,何周福所在部队进发到浙东抗日根据地三北地区,与盘踞在余姚、上虞附近泗门镇的敌人激战两个多小时,歼灭一部分敌人,另一部分溃逃,部队又乘胜追击到五洞闸。在这场战斗中,何周福正要吹响冲锋号,右手不幸被子弹击中,留下了战场上第一个伤疤。“当时部队准备冲锋前阵,就在我手持冲锋号要吹响时,敌人的一颗子弹打过来,正好打在我的右手上,手上就留下了伤疤。”何周福指着右手说,还好子弹打在手上,否则无法享受今天的美好生活了。
除了右手的伤疤,何周福的左手也有一个类似的疤痕。“这个伤是在淮海战役的时候留下的,当时我们正要转移,没想到遇到敌机轰炸,一个炮弹片飞过来,插到了我左手臂上。后来医务兵把我送到医院,我在医院休养了一周。”何周福说道。
1947年,何周福在河南许昌附近的一次战斗中,再一次留下了伤痕。当时,何周福和战友们向敌人“心脏”部位发起进攻。半路上遇到了敌人猛烈阻击,正当何周福穿越敌人封锁线时,被敌人从山上打来的子弹击中脚背。
从抗日游击战到鲁西南战役;从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从解放上海战争到抗美援朝……何周福先后参加了40多次战斗,数次负伤,右手致残。在他身上留下的每一处伤疤,都是一枚勋章。
一个冲锋号吓退敌人
采访中,何周福向记者讲述了他吓退敌人的一件事。
1945年,何周福随部队北撤,编入华野某连任司号员,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司号班号长、教导团号长。虽然是一名吹号员,但他成功地用冲锋号吓退了敌人,并获得了一次三等功。“记得解放战争刚刚开始,一天,我们的部队和敌人在一个叫作泥沟村的地方相遇。当时,双方对峙着都不敢贸然进攻。这时候,我突然吹响了冲锋号,敌人以为我们要进攻,一下子全部撤退了。我用一个冲锋号吓退了敌军,而且我们不用一颗子弹就取得了胜利,因为这次事件,部队特地给我记了一次三等功。”何周福笑着说道。
1950年10月,何周福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上,由于语言不通、地形不熟悉等,当时在教导团从事政治工作的他,临时改变学习朝鲜语,并担任部队副指导员,教战士们学习朝鲜语。“那时我还负责部队后勤工作,除了要为前线战士输送弹药、食物等,还把前线受伤的战士安全送到后方。”何周福回忆道,由于部队防空力量不足,敌人的飞机常常寻找机会,切断我军的后勤路线。在护送受伤战士的路上,他遇到了不下10次敌机的轰炸。“每次一有敌机靠近,我就让所有人疏散卧倒,这样飞机注意不到我们,也能够保证物资和伤员的安全。”在何周福的指挥下,一批批伤员成功护送到后方,他也因为出色的指挥荣获了二等功。
把更多机会让给别人
1953年12月,何周福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步兵学校学习。1956年3月,他被分配到某军2营任副政治教导员、代教导员。1963年3月转业,先后在供销系统、日用品公司工作,1980年11月离休。
谈及现在的生活,何周福开心地说道:“吃穿不愁,啥都不缺,比以前不知要幸福多少倍。”
记者了解到,何周福是一个出了名的好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一名转业军人,他在生活工作安排上有很多机会,而且家人也能安排好的工作,但是何周福没有这么做。区委老干部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何老特别无私,他把好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只要有人求他帮忙,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