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闽宁镇菌菇发展的任务,凌一农本计划悄悄地离开。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推开大门他看到的是拎着东西、依依不舍成群送行的村民。
这一幕出现在最近热播的对口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中,被不少观众称为“全剧最大泪点”。
剧中,演员黄觉饰演的凌一农是帮助闽宁村发展菌草和菌菇栽培产业的福建专家,而现实生活中,福建的确有一位让菌草技术在宁夏、全国乃至全世界取得巨大发展的科学家,他就是凌一农原型——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
78岁高龄的林占熺仍奋战在菌草研究一线。澎湃新闻记者 王选辉 实习生李楠 图(本文图片除特别备注外,均由受访者供图)
今年78岁的林占熺是菌草技术发明人,还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
1996年,福建和宁夏结成帮扶对子。第二年,国家把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随后林占熺带着六箱菌草草种,前往宁夏彭阳县。从此,林占熺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一员,开始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
和《山海情》中的凌一农一样,林占熺奉献出他的科研技术,带领团队教村民种植双孢菇。为了给村民的生产保底,他甚至和当地政府签订了包销协议,团队成员分组为村民的产品跑销路。
至2007年,宁夏共有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菇农年均增收5000多元。如今,菌草已经走向106个国家,帮助解决饥饿、贫困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2月1日,澎湃新闻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访了林占熺。林占熺说,当年与他一起参加扶贫工作的队员和他们的家人都在追这部电视剧,对自己当年的工作充满了自豪感。
福建农林大学的国际菌草苑,目前菌草技术已经传播到了106个国家和地区。澎湃新闻记者 王选辉 实习生李楠 图
在他和当年的团队成员看来,《山海情》中呈现的大部分内容基本属实,但实际情况比剧中更艰苦、更曲折。林占熺说,想起过往的经历,“没有后悔,但确实有后怕”。
林占熺说,电视剧中的凌一农是众多援宁科技工作者的缩影,很感谢《山海情》的播出,让更多人了解到了闽宁协作中不同群体的贡献,同时也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菌草行业,推动了菌草行业的发展。
78岁高龄的林占熺仍坚持在菌草研究一线工作,对于自己的状态,他觉得就像是《西游记》主题曲中唱的那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内,多处栽培着数米高的巨菌草。
主动请缨帮扶宁夏
澎湃新闻:拍《山海情》前,主创人员有没有和您沟通过,要塑造这样一个以您为原型的角色?
林占熺:没有,之前剧组联系我说拍一个关于闽宁镇的扶贫故事。之后我参加“时代楷模”颁奖,他们几位同志找我聊了一下,但是我不知道剧中会有一个教授,是以我作原型。直到去年,他们准备拍的时候我才知道了(这个角色)。
黄国勇(林占熺助手、福建支援宁夏菌草扶贫队原队长):拍之前,《山海情》编剧就来过我家,我也跟他们聊了很多,给了当时的资料。后来电视剧我也看了,基本真实,但现实更艰苦、也更精彩。
澎湃新闻:在去宁夏之前,福建这边菌草栽培食用菌的工作开展得怎么样?
林占熺:可以说是如火如荼。上世纪80年代,很多地方掀起培植食用菌热。但传统的原料总离不开木头,大面积栽培食用菌的地方,林木砍伐不断,生态遭到破坏,我看着也很心急。1986年10月,我所研究的“以草代木”种香菇试验成功。当时我看香菇长出来,如同发现了一个新大陆那样兴奋。
我们最早在福建尤溪县推广“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当时老百姓热情很高。哪个村穷,我就往哪个村跑,尤溪县我就跑了100多个村。
我还记得,当时到了尤溪,条件简陋,有时候晚上就睡在肥料仓库,虫往身上爬,我就用羊毛衣把脖子裹起来。肥料味道还很熏人,但是听到农民积极性高,整个晚上都是粉碎菌草的声音,我听得心里很舒服。
在福建各区县推广的整体效果很好,这项技术成了一些地方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后来菌草技术种菇项目列为全省重点的扶贫项目。
所以说,去宁夏之前,我认为在福建是已经打了胜仗。
澎湃新闻:《山海情》中,凌一农是被陈金山“骗”到了当地扶贫。现实中,您是什么情况下过去宁夏扶贫的?
林占熺:主动申请去的。1996年,中组部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厦门举办了针对全国592个贫困县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培训班,特邀我去介绍菌草技术。宁夏彭阳县委书记柳富提出彭阳县有丰富的作物秸秆,希望能够用菌草技术种菇。也就是那一年,福建和宁夏结成对口帮扶省份。
其实在这之前,我去帮扶过彭阳县的邻县——陕西省彬县。到了彬县后,我建议当地农民利用窑洞种蘑菇,后来试验也成功了,在窑洞中顺利种出了蘑菇。彭阳县离彬县不远,我想是可以试试,就主动申请了。
支援宁夏扶贫期间,林占熺在当地推广菌草栽培食用菇技术。
“现实条件比我们想象的更恶劣”
澎湃新闻:刚到宁夏当地时,情况和您预期有没有差距?
林占熺:出发前,我和助手跑到学校小卖部要了6个肥皂箱,将菌草草种装入纸箱里,之后乘飞机来到宁夏。我还记得是1997年4月15日,当天晚上来到彭阳县,一到当地,没吃饭我就打着手电去看彭阳的窑洞情况。
确实当地的条件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恶劣,但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
澎湃新闻:为什么当天晚上就要着急去看窑洞?
林占熺:因为作为科技人员,在技术上我们是非常谨慎的,到底彭阳的窑洞跟陕西窑洞有什么不同?我不知道。第二天就要签订福建宁夏对口帮扶协议,所以我必须要先去看窑洞条件是否满足,我看完才敢赶回来签约。
之后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决定把菌草技术扶贫列为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的项目。
澎湃新闻:到窑洞里面,你要看哪些东西,获取哪些信息?
林占熺:看当地窑洞到底有多大面积,存在什么问题。像彭阳县的窑洞保温、保湿条件都很好,温差也小,但最大的缺陷是通气不好,会影响菇的质量。后来我向当地的同志请教,在窑洞顶上开个小小的洞,气体再抽出来。
然后他们还真的就按照我说的去做,然后窑洞门口装一个小小的排风机,气体从洞口进去以后排出来,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澎湃新闻:《山海情》中,当地老百姓一开始没办法接受菌菇这个新鲜东西,现实情况是怎么样的?
林占熺:一开始工作是困难的。这里山大沟深,农民大都以小麦玉米为主食,连蔬菜都不常吃,哪里见过什么蘑菇。他们听说用废弃的玉米秸秆能种出雪白的蘑菇,都不太相信。
这个东西你给干部讲,大家将信将疑,给老百姓给群众讲,更是很难接受。经过一个多月筹备后,我就开始办培训班,第一次办了218个人的培训班,当地干部、技术人员,还有思想较解放的农户都有参与。
培训班过后,当地在古城镇小岔沟村挑选了27户农户,利用废弃的窑洞和简易菇棚用玉米秆和小麦秆栽培蘑菇。
澎湃新闻:后来这27户农户种植情况如何?
林占熺:很成功。半年内,参加试验的农户,每户种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收入最高的农户在不到50平方米的简易菇棚种平菇,纯收入达到10000元,比种植27亩小麦的收入还更高。
可以说,这27户农户小规模示范种植的成功,提高了当地发展菌草产业的信心。1997年年底,宁夏扶贫办一个领导跟我聊福建宁夏两省份共建一个闽宁村(后改为闽宁镇)的事。
澎湃新闻:当时闽宁村的情况如何?
林占熺:闽宁村在腾格里沙漠边缘,是福建省帮扶宁夏的最大的一个吊庄,从贫困的西吉县移民近2万人。农民们落户在陌生的贺兰山下,生活没什么保障,都有强烈的脱贫愿望。
当时领导给了我们6万元经费,我带着我们小组成员组织在闽宁镇种菇的方案。在那个地方,砌墙也不行,后来就用“挖一半、堆一半”的方法搭菇房。队员在很艰难的环境下搭建了三座菇房,不少人水土不服、劳累过度,还病倒了。《山海情》电视剧里这些惊心动魄的过程它没有反映出来,只反映出后面我们去种菌草的情况。
澎湃新闻:《山海情》中呈现了双孢菇的种植情况,当时你们的情况是怎样的?
林占熺:其实1998年的时候,除了双孢菇,我们在那边还种了很多菇的品种,比如香菇、金针菇、平菇、毛木耳等食、药用菌。但当时就考虑到品种太多,老百姓肯定不好掌握技术,市场也解决不了。所以为了老百姓都能掌握,也为了有竞争优势,容易打开市场,经过深入考量就都不种其他菇了,专门种双孢菇。
2005年,宁夏彭阳县,菇农正在采集菌草栽培的双孢菇。
澎湃新闻:选择双孢菇的原因是什么呢?
林占熺:第一是考虑老百姓对技术容易掌握,不容易出问题。第二是考虑当地的气候和市场环境。福建省是双孢菇的主要产地,也是主要菇类产品集散地,但夏季温度过高出不了双孢菇,宁夏夏季温度适宜出菇,所以我就想要把福建具有的市场优势,和宁夏的气候特点结合起来,搞反季节种菇,从战略上来解决销售问题。
教技术还包销售:后悔没有,后怕有过
澎湃新闻:《山海情》中,凌一农不仅教技术还帮农户卖蘑菇,据说您当时是和当地签了农户包销的合同,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林占熺:当时福建省扶贫办常务副主任林月婵找到我,说不仅要给当地农户包教技术,包出蘑菇,还要包销菇农生产的所有蘑菇。技术承包是我主动提出来,我也便于管理一些技术人员,但是承包销售我最开始是不同意的。
我不同意包销的主要原因,不是电视剧里面说的我不会销,其实我懂得市场和作物规律,销售对我来说不是难事。但是去扶贫跟老百姓是心贴心,我们是去帮助他们,如果包销,就把老百姓和我们的距离拉开了,老百姓可能会想:你卖东西是不是在中间赚钱?
我觉得我们的角色不适合卖菇,对于这个我们是非常谨慎的。
澎湃新闻:为什么后面又答应并签订了包销合同?
林占熺:当时林月婵主任说,林教授你不卖菇,我也不会卖菇,这老百姓更是干不成了。菌草技术再好,也会落空的。我想,我如果不去不承担这个责任,菌草技术扶贫这个事情确实就是无法成功的,所以最后我还是签了这个合同。
这件事风险还是很大的,我也做好了万一亏本的准备,倒不是因为怕双孢菇的市场估值不好,而是因为当地交通太闭塞了,菇要从银川发到北京、上海、深圳都太远了,路费太贵,风险就很大。
2003年,宁夏彭阳县新集乡。将双孢菇出售后,菇农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澎湃新闻:后来是怎么做的?
林占熺:就像电视剧中那样,后来我和黄国勇老师他们东冲西突,四面出击,分成几个组去销售。这个事情黄国勇老师做了很多工作,他可以介绍下。
黄国勇:在闽宁镇搞包销推广蘑菇的时候,我先走了北京,但发现北京实际销量比我们预想的少,后面就卖不动了。
但是经过北京这次,认识了一些菇贩,他们推荐我去兰州看看,我又赶去兰州,发现市场确实比较大。后来又在兰州菇贩那知道空运的方式,推荐我可以试试,尤其空运到上海便宜。
菇农的菇是大家付出心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肯定不能就这么让它烂掉。当时我就去银川找保温板搭建了两个移动冷库。我们还派人24小时值班,有菇就随时放到冷库去,不能丢掉。解决完这个难题后,菇就陆续往外运。
当然中间也有很多不顺利的地方。有一次我亲自押车,结果碰到铁路岔口有火车经过,我们只好停下来等,就错过了航班,后面只好又把菇原路运回闽宁镇。
澎湃新闻:这么多年以来,林老师您有没有后悔过?
林占熺:后悔没有,后怕有过。
电视剧播放后更多人开始关注菌草行业,很欣慰
澎湃新闻:《山海情》中,凌一农完成宁夏使命后就去了新疆,现实中您是怎么一个情况呢?
林占熺:对于宁夏的帮扶实际上到现在我们都没中断过。除了在宁夏,我们在新疆、西藏、重庆等一些贫困地区,都开展过扶贫和生态治理相结合的工作。其中,黄河流域9个省份是我们的重点,我从2010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每年找一个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上的世界难题去攻克。
澎湃新闻:对于电视剧中的凌一农您怎么评价?
林占熺:电视剧中的凌一农是众多援宁科技工作者的缩影,演的很好。当然我还要澄清一下,其实剧中凌教授打架的事,这在现实中是没有发生的。当时我对我的队员有三条铁的纪律。第一,尊重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第二个,如果发生了矛盾和争执,必须坚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第三个就是不到菇农家里面去吃饭,不拿一针一线。
正因为待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所以大家感情很深。
黄国勇:我补充一点,电视剧里说的教授垫钱5万的情节现实中也是不存在的,但有过类似的事。当时因为我们是先卖菇后回款,上海有一家菇贩说他们没卖到多少钱,亏了,赖了我们3.6万。这个钱我还亲自去上海去要,也要不回来,后来给菇农的钱是由我们队员们一起分摊掉了。
澎湃新闻:片中凌教授离开时很多人前来送别,当时有出现过这种场景么?
黄国勇:确实是有的。我们菌草扶贫队员每一年离开都会有很多当地群众过来送别。
扶贫的整个过程就是这么坎坎坷坷,功成不必在我。我在西北待了20多年,也算半个西北人,很感谢林教授,让我参与这个过程,感到意义很大,很充实,个人价值也体现了。
澎湃新闻:这个片子播放之后给您的生活工作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林占熺:片子对于我们菌草行业有很大的推动,关注的人越来越多,我很欣慰。很多人看了电视后打电话、写信给我,询问关于菌草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一些经济贫困地区的领导和我联系,询问当地是不是也适合种植菌草。
当然,这些都是过往的成绩。我个人的体会就是《西游记》主题曲里那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我和当地的菇农说,有需要帮忙,我70岁时会过去,到了80岁,身体还行我也会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