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陆军是一支被广泛视为具有较强质量和规模的武装力量。仅从兵力来看,目前印度陆军的规模雄踞世界前五、南亚第一,对于周边邻国来说可以说是相当严重的威胁。同时,印度穷兵黩武式的安全政策,客观上决定了印度非常注重武器装备的换装,其部分装备性能位居世界前列。但在表面强悍的背后,印度陆军一些根深蒂固的结构性问题却经常遭到忽视,特别是一些在军兵种装备比例方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印度陆军的作战能力。
图注:阿琼主战坦克
提到印度陆军,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大到吓人的主战坦克保有量。目前印度陆军装备有2410辆T-72“阿杰亚”、2078辆T-90“毗湿摩”、242辆“阿琼”,总计超过4700辆主战坦克的装备量着实有些惊人——要知道,印度陆军现役总兵力约为124万,平均下来现役人数与主战坦克数量之比达到264:1,而一贯被认为“钢铁洪流”派代表的俄罗斯陆军也不过是35万现役兵力、装备约2800辆主战坦克(约2000辆T72,350辆T-90,450辆T-80,封存的不在计算范围,俄罗斯有大批量封存的坦克)、现役人数与主战坦克数量之比为125:1,美国陆军更是在现役兵力达到125万的情况下只装备了约2400辆主战坦克(美国和俄罗斯一样具有大规模的封存品)、现役人数与主战坦克数量之比仅为521:1。如此观之,将印度陆军称之为南亚版的“钢铁洪流”毫不为过,即便考虑到其面临的特殊作战环境,印度陆军装甲兵的总体规模也是不容忽视的。
图注:BMP-2步兵战车
然而,坦克数量多,不代表机械化程度一定就高。相比于主战坦克,印度陆军的步兵战车和装甲运兵车数量明显数量过少。目前印度陆军的主力步兵战车为BMP-2,总计装备约2700辆。考虑到印度陆军中的装甲运兵车数量乏善可陈(仅有约100辆BTR-50),这些BMP-2几乎是印度陆军机械化步兵的全部家当——步兵战车数量竟然比主战坦克更少,这种局面在主要陆军强国当中几乎不会出现。相比之下,美国陆军装备有2500辆M2步兵战车、1200辆M3骑兵战车、5000辆M113装甲运兵车、4350辆M1120“斯特瑞克”装甲运兵车,仅步兵战车一项就在数量上与印度陆军基本持平。
图注:BTR-50S战车
另一个问题比较严重的方面是轻型机动车辆。印度陆军目前装备的轻型机动车辆极其繁杂,包括“马欣德拉”550、“吉普赛人”、“狩猎风暴”、“波莱罗”、“苏摩”等等。这些车辆不但型号过多,而且性能接近、并非形成搭配,这造成了很大的后勤压力。但即便这些轻型机动车辆能简化到一到两个型号上,以目前的轻型车辆发展趋势来看,其吨位也比较小、拓展性较差、多用途性单一,甚至只能承担有限的兵力机动任务、连基本的火力和防护性都难以保证。印度并非没有可用于替换这些车辆的车型,塔塔集团的“莫林”LSV高机动车在性能上与“悍马”、“猛士”、丰田“疾风”等目前较为主流的高机动车相当,但印度陆军并未对该车产生特别兴趣。这种选择或许与印度状况极差的公路建设情况有关,但事实证明即便是在阿富汗山区这种路况极差的环境中高机动车都能妥善使用,以路况问题拒绝吨位更大的高机动车似乎说不过去。
图注:米-17直升机
印度陆军和空军航空兵总计装备有218架米-17、250架ALH“北极星”、81架SA319“云雀”、49架SA315“猎豹”、15架CH-47F“支奴干”、50架ALH-WSI“楼陀罗”、15架米-35“雌鹿”、18架AH-64E“阿帕奇”,总计数量696架。不难看出,目前印军的直升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与其庞大的陆军规模相匹配,并且存在严重的技术问题和结构问题。表面上来看,印军的运输/通用直升机形成了轻、中、重搭配,但用作轻型通用直升机的ALH和用于重载运输的CH-47F都数量不足,而米-17则需要在运输直升机和突击直升机之间转换角色,同样面临数量与需求的冲突。
图注:印度接受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而对于陆军航空兵至关重要的武装直升机,虽然有AH-64E这种高端机型,但数量过于稀少,作为主力的ALH-WSI又属于轻型武装直升机、火力和防护都明显不足,因此只能用于低强度作战。同时,数量不少的SA315/319设计于上世纪60年代,性能上早已落伍,只能执行有限的侦察和后勤任务。目前印度空军和陆军都在增加直升机的订货,但并没有新的机型填补需求空白、同时订购数量也不多,且主要集中在中轻型通用直升机,对于急需的重型运输直升机和武装直升机仍然准备不足。这种质量和规模的直升机,莫说执行空中突击作战任务,就算是在战役级军事行动当中维持运输和攻击能力都很勉强。
图注:M-46加农炮
相比于直升机,印度陆军的火炮水平也没好到哪去。印度陆军目前的牵引火炮主要包括410门FH77B、900门M-46、550门D-30,以及2400门野战炮。这些火炮基本上都是冷战时代的产品,M-46加农炮甚至是设计于上世纪40年代末的“老古董”,其性能目前不说落后也绝不先进。为替换这些老式火炮,印度陆军一方面在采购国产的“丹奴什”榴弹炮、一方面从美国购买M777榴弹炮,这两种相当较新的牵引火炮至少让印度陆军的压制火力在技术水平上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准。但令人费解的是,印度陆军一方面在升级老迈不堪的M-46、将其改为155毫米口径的同时,却在淘汰性能不错的D-30、并用M-46替代,这种换装方式在同时装备有这两种火炮的国家当中绝无仅有,也难以令人理解其中的逻辑。
图注:印度装备的K-9自行火炮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问题是,印度长期以来相当忽视炮兵的机械化。印度陆军的自行火炮目前仅有80辆FV443、110辆2S1、50辆K9,前两者的口径分别为105毫米和122毫米,并非目前的自行火炮主流口径。即便印度陆军的换装进程推进顺利、K9能够全部替换另外两种较老的自行火炮,总计装备辆也不超过300辆,自行火炮和牵引火炮的比例仍然不合理。而在火箭炮方面,印度陆军的远程火箭炮仅有62辆BM-30,与之搭配、数量较多的BM-21则正在被国产的“皮那卡”替代。但从设计特性上来说,“皮那卡”更接近BM-30,用该炮替换BM-21不但不相匹配,而且与BM-30存在重复建设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印度陆军对火箭炮的应用方式。
图注:BM-21火箭炮
综上不难发现,目前的印度陆军除了主战坦克以外,其余的主战装备几乎都处于短缺的状态。这种各类装备比例不协调的问题,不但使得印度陆军主战坦克数量充足的优势难以发挥,甚至还影响到了印军整体的战略执行能力。由此观之,印度持续增加并更新主战坦克,对周边国家造成的威胁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突出,反倒因在主战坦克上花钱太多导致其他装备方面资金不足,这样说来印度陆军数量庞大的主战坦克反倒有些“奇观误国”的意味。很难说这种奇怪的装备发展模式是否一定不利于印度陆军作战能力的发挥,但也确实难说政策制定者一定是基于理性才决定了印度陆军的“剑走偏锋”。至于这种以常理衡量极不合理的装备比例究竟战斗力如何,也只能在实战中才能得到检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