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多瓦是欧洲的一个内陆国家,历史上曾是罗马尼亚的一部分,虽然14世纪成立了摩尔多瓦共国,但是由于处在匈牙利、波兰和奥斯曼土耳其的包围之中,所以真正独立的时间十分有限。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东欧剧变浪潮席卷整个欧洲大地,摩尔多瓦也未能幸免,在摩还没有宣布独立之前,其南部的土耳其裔的加告兹人就因为担心要和罗马尼亚合并,率先宣布独立;随后东部的德涅斯特河左岸的俄族人也宣布独立;如此小的一个地盘,却分裂成几个“国中之国”的状态,虽然这些部族宣布自主独立,却未获得国际认可,于是演化成了有关摩尔多瓦的统一问题,纷繁复杂的对峙,让这个夹缝中生存的国家,显得很是悲催。
被各大国争来争去的地盘儿
摩尔多瓦的东部和南部与乌克兰接壤,西部有比邻罗马尼亚,这里最初是14-18世纪在一群名叫葛特—达契亚人居住的半独立国度。
-
从奥斯曼易主到哈布斯堡,再被俄国肢解
到了16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扩张,它落入到了土耳其人的统治之下。当时由一个称为“戈斯博达尔”的地方总督进行管理。随着领土不断的扩张,位于普鲁特河和德涅斯特河的最南端领土也相继落入奥斯曼帝国手中,于是这片连接的领土共同构成了当时的摩尔多瓦公国,虽然臣属于奥斯曼苏丹,但是拥有自治权。但是1775年,哈布斯堡帝国占领了摩尔多瓦北部的部分领土——布科维纳,此后开启了两个民族的争夺。
这还没完,因为在1806年的俄土战争和长期的外交上讨价还价后,俄罗斯肢解了摩尔多瓦国家,以实现它的黑海和多瑙河之间的政治计划,并且直接吞并了普鲁特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摩尔多瓦北部的土地,改名为比萨拉比亚,导致了双方长达几个世纪的矛盾。沙俄用这个名称来区别摩尔多瓦剩余土地,无异于是从形式上和名义上撕裂原本统一的领土,接着又在此建立一个相对具有自治权和主权制度的属地。
合并还是各自为营,傻傻分不清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罗斯和奥匈帝国的崩溃使得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可以行使它们自觉的天然权力,继1918年宣布乌克兰共和国独立;接着摩尔多瓦共和国议会也在同年宣布要独立,但是经过这个国家的民众多方活动,认为不可能保持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独立自由,议会们决定让比萨拉比亚并入罗马尼亚,而北布科维纳也是无条件,永久地同罗马尼亚统一。
实际上罗马尼亚刚开始不想要这两块自治领地,受迫于苏联的外部压制和武力威胁,罗马尼亚不得不承认对拉萨拉比亚的权利,以此来维护当时的苏维埃国家的统一性。于此以来,摩尔多瓦倒是成了一个独立的光棍,而是还是在丢失大片领土的情况下,三方从此以后形成了长久的对峙局面,一开始想合并又受制于外部干涉,越到后面却把独立和自治看得比合并更重要。
但是等到二战结束后,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和帝国又开始决定包括罗马尼亚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命运。俄罗斯人1944年重新进入罗马尼亚,并且试着赋予乌克兰人和摩尔多瓦人以摆脱罗马尼亚权贵以及比萨拉比亚地主和资本家的可能性:他们要求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中,摩尔多尔和比萨拉比亚领土上工业企业都归属共和国共同管理;
也就是说,形式上他们属于两个独立政权,但是名义上都属于苏维埃共和国范畴之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多多少少都有交织的地方。加上两个曾经又是一个共同体分割出来的,总有一种双胞胎分裂,但是可以合并的错觉。
分裂后民族混杂的矛盾
居住在普鲁特河东边的居民是历时500年的罗马尼亚人、300年的土耳其人和200年的俄罗斯人,但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里的人口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震荡。
如果是战前属于罗马尼亚人的数量超过80%,那么战后已经大大缩减,甚至于更多的民族加入进来:其中64%为摩尔多瓦人和罗马尼亚人,13%的是乌克兰人和13%的俄罗斯人,剩下的还有保加利亚人和犹太人、匈奴人、日耳曼人、波兰人等等;
苏联的五年计划导致人口大迁徙
这些混杂的民族被迁移到这里全部拜二战后苏联计划所赐,因为当时苏联所确定五年发展计划就是要统一新来者的土地;它每个阶段无不精心准备,如工厂的建立需要从俄罗斯输入干部和专业人员来运转;再如当地的居民很少能够找到工作,长期封闭在贫困的农村里,于是当局便将这些人分配到十分艰苦的地区去,充当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的劳工,但是往往是一去不复还。
摩尔多瓦人很快就看穿了这种欺骗行为,许多人认识到在城市绝大多数被俄罗斯化的同时,还成了该帝国的牺牲者,因为那些远去的工厂,实际上都属于莫斯科。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不仅使得摩尔多瓦内部民族的流失,外来民族的加入也加深了民族混杂的矛盾。
再加上摩尔多尔内部的文化差异也是历来已久的,因为生活在土耳其统治下的南部摩尔多瓦人同罗马尼亚内部的瓦拉几亚统一的那部分摩尔多瓦人之间,依旧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即便是他们之间语言相近。比如说随着1812年比萨拉比亚并入俄罗斯,南部的文化差异进一步拉大,甚至是到了今天,普鲁特河两岸的东正教居民依旧使用不同的日历,实际上宗教的差异比语言的分化更难以消除。
乌克兰墙头草的影响
苏联的图谋不轨越发导致了小国之间的冲突,但它们实在太弱小了,殊难抗衡对它们的种种阴谋,因此不得不寻求可靠的同盟者,来保障之间的安全。这个时候摩尔多瓦的一些土地被转让给乌克兰,实际上这对于双方并不是什么有利的帮助,因为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之间的不稳定还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当苏联内战爆发后,乌克兰明显地接近摩尔多瓦人,和俄罗斯拉开距离;但是当苏联恢复安定后,其又开始靠近俄罗斯,在对方的主导下形成共同体的事物,如此一来又和摩尔多瓦分手。
乌克兰墙头草的态度,无异于让摩尔多瓦长期处在被动局面,周围几个国家实际上也是在互相周旋,既想保持着独立自治,和平共生的局面。又在想是不是要合并,重新统一,然后去抵抗苏联的压迫。而乌克兰这种态度,恰好也是其他国家的行为风向标,多国多民族生活在这种剑拔弩张的状态下,是不是就上纲上线地要大打出手。
受到苏联外交政策影响,摩尔多瓦始终如履薄冰
俄罗斯是整个东欧面积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恰好摩尔多瓦与之为邻,双方之间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历史上看,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存在过紧密的联系,但是冷战结束后,双方的关系跌宕起伏,时有冲突发生,给摩尔多瓦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冷战后“甩包袱”政策排挤摩尔多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取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对独联体国家也采取了甩包袱政策。当时的俄国主流社会意识认为,其他联盟体就像寄生虫一样贪婪地吮吸着富饶的俄罗斯,而俄罗斯就像一头奶牛一样无私地供养着一大群加盟共和国,其中之一便是摩尔多瓦。如此一来便阻碍了俄罗斯的发展,因此它选择了独立的道路,试图甩掉这些包袱,投入西方的怀抱,谋求自身的富强和繁荣。
但是,对于苏联解体后遗留的丰厚遗产,俄罗斯也想着全部夺走,加上俄国内部发生了民族主义斗争,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摩尔多瓦媒体就进行了积极的反俄宣传。一方面是指责而早去苏联的民族融合政策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让摩尔多瓦民族的精神泯灭和土地上原始种族的流失。另一方面也指责在米尔其·斯涅古尔任总统期间,俄罗斯背负着摩尔多瓦各界对苏联的怨恨,在诸如制造大规模饥荒后,又对摩尔多瓦人民进行了镇压,企图消灭摩尔多瓦的民族语言、文化和传统,同时还进行经济剥削,制造生态和人口灾难。
种种控诉背后,全是苏联对摩尔多瓦的压制,让80年代的摩尔多瓦生存条件极其困难,差一点就消失在这个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