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地铁,你会坐哪个座位呢?
虽然不认识你,但我知道你的选择。
如果整个座位上没有人,你会选择两边把头的位置。
如果一排座位两边有乘客,你会选择他俩之间最中间的位置。
我猜对了吗?
其实这不过是心理学上的小把戏。每个人都有领地意识,都想让自己周围有一定的空间。如果谁进入了这个空间,我们就会感觉不舒服,有压迫感。
心理学家把这种空间边界叫做“私人空间”。
当然了,我们每个人的私人空间是不一样。比如,性格比较外向,比较开朗的人,他们的私人空间范围就比较小。他们能跟别人保持更近的距离,不会感觉尴尬,也不会感觉被冒犯。
相反,性格内向、更自主的人,他们私人空间的范围就相对较大。一旦有“侵入“空间,他们就会十分反感。
在地铁上因为挤碰跟别人吵架甚至打架的人,排除情绪因素,多半是私人空间非常大的人,“碰到衣服或者肢体”是他们的红线。
了解过这个心理学原理后,你就要注意自己和别人接触或交往时,大度点、坦荡点,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我们在各种情境下的小动作和小情绪,都是有其背后的心理学依据的。
1.扶梯情绪
你记得自己上次乘自动扶梯时的情形吗?
按照自动扶梯的惯例,我们应该把它的左侧的位置空出来,留给着急通行的人。
可是,如果你没什么要紧的事办,但还是要从扶梯左侧匆匆走过。这说明你的竞争意识非常强烈。
因为“无目的”的超越,更能反应一个人的内心。
这种行为不仅满足了你“我比较快”的优越感,而且体现了你下意识中就“不想输给任何人”的思维。
当你这种意识根深蒂固后,你就可能丧失为别人着想、关心他人的能力。
在工作上的反映是,你可能会忽视团队协作,缺乏团队精神,对同事不够信任,缺乏耐心。
所以,对“竞争”非常偏执的人,不妨在没有急事的时候,耐心乘坐扶梯,从小事上打磨自己的心性,让自己遇事更冷静。
2.“排队控”
“前面在干什么?咱们也去看看吧。”
“那么多人排队,一定很好吃。”
“那里有人排队,咱们也不要落后啊。”
网红店、小吃店、文化街,在这些经常出现排队的地方,你会看到很多人无缘无故也加入队伍里。在采访中,记者问队尾的一些人为什么要排队时,他们却也说不什么原因。他们只是看到有人排队,就站过来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同调行为”。它是指大多数人有想和多数派保持步调一致的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曾做过一项实验,他请了几名“托儿”站在街上,同时向一幢高层建筑张望,然后观察路人的反应。
原本楼上啥也没有,但当他们聚集张望时,就有近六成的路人也会停下脚步跟着看。
结果当他们走后,停下来抬头看的人并没有减少。
排队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看到那么多人在排队,处于不想落单的心理,他和大家站在一起后才安心。
所以,这就给很多商家制造了机会,他们会利用这种心理,请“托儿”排队。
回归生活,容易被一股风带着跑的人,多半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所以这样的人也多半会处在流程性和事务性的普通工作岗位上,很难在管理或创新岗位上有所发展。
这就是你要警惕自己这种行为的原因。
3.考前放纵
本来明天要参加考试,你却刷了一晚上的电视剧;
明明有一项很棘手的工作要做,你却开始整理房间,根本停不下来。
这种令人费解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叫“自我妨碍”。
对于眼前的问题,很多人由于没有信心能100%搞定,所以会预先给自己制造各种不利状况,万一自己真失败了,能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心理安慰。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小组曾对校游泳队员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平时喜欢为自己辩解的人,在重大比赛前都会减少训练量;反之,责任心较强的人会在大赛前加大训练量,以提高比赛成绩。
也就是说,越是对自己的能力没信心的人,就越怕失败。所以,他们会事先制造不利因素,减轻心理伤害。
输了,都怪琐事打扰;
赢了,都怪自己太优秀。
可是,结果不会陪着你演内心戏啊。
作为普通人,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等着考验你,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已经给了你足够的信息。只有你勤于思考,勤于观察,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